林肯預言成真:中年後長得好看的人,都偷偷做對了這3件事

來源: 更新:

在歲月的長河中,中年宛如一座靜謐而深沉的島嶼,承載着過往的風霜與未來的期許。


這個階段,一個人的外貌不再是基因的饋贈,更是內心世界的深刻映照。


林肯曾說:

“一個人40歲以前的臉是父母決定的,但40歲以後,就應該是由自己決定了。”


誠然,年輕的時候,一張耐看的臉是父母賜予我們的禮物,讓我們在青春的賽道上肆意奔跑。
步入中年,生活的種種經歷、內心的情緒波瀾,都如細膩的畫筆,在臉上勾勒出不一樣的風景。
人到中年,你的臉,就是你的心。


歲月之沉澱,從青澀到成熟


中年,是人生的分水嶺。



年輕時候的活力與青春,歷經歲月後,逐漸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變得圓潤而溫和,這並不是衰老,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成熟。


曾幾何時,青春的我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站在屬於自己的舞臺上,懷揣着“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豪邁。



那時的我們灑脫張揚,無畏於前路,渾身都是蓬勃朝氣和一往無前的勇毅。


時光荏苒,不經意間,發現額頭有幾條細小的皺紋,好像生活給予的獨特饋贈,刻滿一路走來成長的印記。


容顏雖已不再如年少時的張揚,但是我們卻有了中年的穩定,這是一種歷經磨難卻難以被打敗的從容。


身邊的一個朋友,年輕時多才帥氣,工作上也是用盡全力,憑着一股子張揚的勁頭很快在公司站穩腳跟。



雖然本身很優秀,卻像個多棱角的頑石,人際關係一直不那麼舒心。
有一次被同事在背地裏詆譭,他完全不顧忌自己的形象,跑到辦公室破口就罵:

“這樣的事都能做出來,咋這麼不要臉呢?”


辦公室領導都被他的大嗓門驚住了,連忙來了句:

“這是辦公室,你還是領導呢,得注意自身形象。”


他雖然自知不太體面,但還是控制不了自己,聽着領導的勸誡,嘴裏還在唸念有詞,自己絕不能夠忍受無端的詆譭,場面一度陷入僵局。


將至中年,再見到他時,不得不感慨中年男人最有魅力。


得體的談吐,柔和的目光,感覺和他說話都是一種享受。


他不會隨意打斷你的話,而是耐心的傾聽,偶爾微微點頭,給你回應與鼓勵。


你會感到一種被重視和被理解的愉悅,彷彿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種情緒都得到了應有的關注。
你會不自覺的放鬆下來,盡情地傾訴,而他回應的話也是清澈流暢且溫潤人心。


後來知道,這幾年他一直堅持閱讀、健身、修身養性、成長自己。


工作的時候全力以赴,屬於自己的時間,就專注於深耕自己,一半努力精進,一半怡然自得。
就像蘇軾一首詩中寫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當我們專注自己,享受歲月,不再爲已逝青春而黯然神傷,亦不會爲未知的明天而憂心忡忡。
中年臉上的每一痕跡,都是我們與歲月握手言和的見證。


心態之投射,從起伏到豁達


中年以後,心態是塑造臉龐的無形畫筆。


樂觀與悲觀,豁達與狹隘,看起來抽象的心態,都會在我們臉上留下清晰的印記。


范仲淹在仕途上多次被貶,中年時也歷經起起落落。


慶曆新政失敗後,他自請外任,從權力中心走向地方,遠離朝堂,在離百姓最近的地方兢兢業業。


面對個人理想暫時受挫,他沒有自怨自艾,仍以豁然的心態積極理政,並寫下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看出他不計較個人得失,能保持好的心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將個人的困境置之度外,展現心繫天下的豁達胸懷。


皇祐二年,范仲淹在杭州擔任知府,捐獻積蓄在家鄉蘇州購置良田千餘畝,本打算作爲自家宅院。


後來聽說此處風水利於士子讀書,便捐出土地創辦蘇州府學。


對自身生活品質不再有過高的追求,反而以一顆赤誠之心,慷慨解囊,展現出超越常人的豁達胸懷和無私品質,令衆人無不讚譽有加。


人至中年,彷彿歲月的磨難將他的內心打磨得溫潤如玉,不張揚卻暗藏無限的力量。


以往的苦痛與不堪,假若以隨性與豁達的態度看待,也會鑄成從容淡定的心境,讓整張臉自然舒展、流露出堅毅與從容。


生活中樂觀的人總是面帶微笑,彷彿什麼事情的發生都是幸運,而悲觀的人,永遠看不到希望,好像周圍的一切都在跟它作對,臉上盡是滄桑與落寞。


所以,對待生活,看你以什麼樣的心態和它共處。


它就像一面鏡子,你向它投射什麼,它就反射什麼。


中年之後,歷經滄桑,以往的困苦愁緒便可看做鏡花水月,從容豁達的心態會讓你的面容更柔和、氣質更優雅。



情緒之印證,從焦慮到平和
中年以後的人生,情緒管理也在我們臉上留下了痕跡。
楊絳先生在晚年依舊保持着平和的心態,她的臉上永遠都是帶着淡淡的微笑,她曾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蘇軾一家被貶至惠州時,窮困潦倒,簡直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他在《與程秀才書》中寫到:

“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耳。惟有一幸,無甚瘴也。”


生活條件艱苦,物資極度缺乏,蘇軾還能保持平和的心態說“惟有一幸”,真是樂觀豁達。

別人被貶有可能憂心忡忡,一蹶不振,蘇軾卻樂於去左鄰右舍串門,在樸實的百姓面前,毫無顧忌表露自己的真性情。


他把陶淵明看做榜樣,看做自己精神上最好的朋友,學習陶淵明樂觀豁達的心境。


因爲他明白,接受現實,再從現實的夾縫中找出讓自已喜樂的光,纔是最重要的。


反觀情緒管理差的人,生活中面對事情會非常浮躁不安,他們臉上帶着焦慮,眼神透露着對生活的無助與恐懼。


身邊好幾位媽媽都是“焦慮臉”,她們和孩子的相互模式大體是這樣的:


看孩子在玩兒,就是沒認真寫作業,趕緊勸說;


考試沒考好,就是上課根本沒聽課,每天無所事事,連忙諮詢老師;


孩子一次發揮的很好,就想着是不是抄人家的,找同學問問……


總之,她們總是唉聲嘆氣,滿臉怒氣懟着身邊的人,以爲這樣的操心和重視能換來好的結果。


殊不知,這樣的壞情緒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不僅不利於學習,反而使親子關係更差。


如若用平和的情緒和孩子溝通,認真傾聽,和孩子一起進步,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驚喜。


焦慮,往往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對完美的追求。


人至中年,換個角度看待生活,瞭解生活無非是瑕疵與美好組成的錦緞,而最重要的,應該是織錦緞的人,樂觀積極,自然美好。


人到中年,臉不僅僅是歲月的見證,更是心靈顯外的畫卷,而這幅畫卷上面記錄着我們的人生百態與喜怒哀樂。


人到中年,這張臉不再追求青春的鮮嫩光滑,而是用獨特的方式詮釋生命的厚重。


它像一本文字書,記錄我們從青澀走向成熟,願我們以坦然的心態面對這張臉,並在生活的磨礪中精雕細琢,變成我們欣喜的模樣。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