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沒告訴你:火焰山下竟藏着一個千年水果天堂!

來源: 更新:

對多數人而言,初聞吐魯番,源自《西遊記》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奇幻故事。


如何讓師父順利通過這赤焰烈烈、黃沙漫漫的火焰山,讓擁有通天神力的齊天大聖也犯了難。


也因此,“被文明遺忘的蠻荒之地”,就成了吐魯番留給世人的初印象。


只是,隨着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的重現於世,這片土地曾經的繁華又驚豔了世人的眼。


而一句“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拉爾汗的心兒醉了”,讓世人對吐魯番的印象再次翻轉:


原來,這裏竟還是個水果的天堂!


難怪著名作家餘秋雨曾盛讚道:

“吐魯番的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構成了一種獨特的魅力,令人沉醉其中,難以忘懷。”


作爲新疆最熱的地區,古城、坎兒井、美食,歷經千年仍是吐魯番生活的底色。


歷史的黃沙或許拂過吐魯番的面龐,卻從未將它掩埋。


或許,這就是餘秋雨口中“吐魯番的魅力”。


絲路明珠的前世今生


吐魯番,天山腳下的交通樞紐。


它東通哈密,南接敦煌大海道,西南下焉耆,西北達烏市,北至車師後國,是兵家必爭之地。


據《漢紀》記載:

“漢出西域有兩道,南道從樓蘭,北道從車師,二國當漢使孔道。”


文中的“車師”就是曾經的車師國,王都交河城位於現吐魯番市東側。


唐朝詩人李頎的“白日登高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道盡了這西域重鎮的大漠風情。


可惜,它卻依附匈奴勢力破壞絲路貿易,襲擾漢使,招致大漢的五次武力討伐。


都說“大樹底下好乘涼”。


其實“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纔是生存鐵律。


最終,因匈奴內訌自顧不暇,車師被滅國,交河城也淪爲大漢的駐軍屯墾之地,走向衰落。


之後,位於吐魯番盆地北緣,因大量漢人聚居而形成的高昌城崛起。


高昌城是古西域漢化程度最高的城池,城市依照中原的建城習俗配有宮城、內城和外城;


城內那些高大的城牆、雄偉的拱形城門和圓形屋頂的建築,曾令歐洲探險者也驚歎“竟能在這裏見到西方文明的痕跡”。


只是,這裏終歸是乾旱少雨的戈壁。


隨着人口逐漸增長、城市日益擴張,水資源匱乏導致城市發展減緩的矛盾終究還是顯露出來。


該何去何從,成爲當地人眼前生死攸關的難題。


很快,答案出爐:建造坎兒井,開採地下水。


原來,天山融雪滲入地下後會形成儲量巨大的蓄水層;


只要搭建適合這氣候環境的灌溉系統,合理開採地下水,難題將迎刃而解。


之後,被稱爲“坎兒井”的灌溉系統在吐魯番地區全面開建。

首先,先民們在居所附近地表挖出便於取水的“明渠”;


同時,從所住村莊逆向天山高處,每隔20-50米又向下挖掘豎井,形成“暗渠”;


足夠深的“暗渠“與地下水匯和後,便將它引流向擁有“明渠”的村莊。


通過明、暗渠的巧妙連通,天山雪水被最大限度地用來滋潤土地,灌溉良田。


之後,村莊圍繞坎兒井修建,“圍着火爐喫西瓜”的場景隨處可見……


當年,林則徐目睹了吐魯番戈壁灘上那密密匝匝的“坎兒井”後,曾驚歎它的“不可思議”。


也正是有了這“不可思議”的創意,吐魯番的“坎兒井”得以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成爲中國古代偉大的三大工程之一。


畢竟,它彰顯的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那無窮的智慧。



火焰山下的文化交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詩句中的安西,就是曾經西域的高昌國,與于闐、龜茲齊名的西域三大佛教中心之一,後來的大唐西洲-安西都護府所在地,大唐在西域最繁華的城池。


唐貞觀三年,玄奘西行取經,途經高昌國。


高昌王仰慕玄奘的才學與德行,將他奉爲上賓安置在“重閣寶帳”中;


爲了將他留在高昌弘揚佛法,高昌王不惜許下重諾:


只要聖僧留駐本國,孤願以弟子之禮侍奉,舉國臣民亦會潛心向佛……


只是,玄奘西行之心堅若磐石,不惜以絕食明志。


感念於玄奘的決心,高昌王成全了他的心意:


不僅爲玄奘的遠遊置辦大量物資,還簽署好暢行西域諸國的通關文書。


爲答謝高昌王的相助,玄奘與高昌王義結金蘭,並承諾“歸來將在高昌國弘法三年”。


如果說,高昌王與玄奘的故事盡顯“尊重和包容”的力量,那阿斯塔那古墓羣的出土文物,則讓人感嘆這片土地的魔力。


位於吐魯番火焰山南麓的阿斯塔那古墓羣,是晉唐時期高昌國居民的公共陵寢。


從這裏出土的彩繪、泥塑、用敘利亞文、粟特文、古波斯文等古文撰寫的景教典籍文獻,雖歷經千年,依舊保存完好;


那彩繪泥塑鳥髻婦女像、長裙舞女俑……身着的錦絹短襦、高腰長裙和花帛披肩,色彩鮮活如初,堪稱一絕!


要知道,在溫潤潮溼地區,紡織品、文本典籍類的文物一旦出土,基本無法完整保存;


而“火洲”吐魯番乾旱少雨的氣候,對出土文物而言堪稱“天然防腐乾燥箱”。


也因此,全綵版的“漢唐着裝進化史”才得以完好面世。


最令人咂舌的,當屬伏羲女媧圖!


圖中伏羲女媧螺旋纏繞的形狀,竟與現代科學中的DNA分子結構圖驚人相似。


這可是在幾千年前的西域!


難怪網友將它譽爲“中國斯芬克斯之謎”。


無論是佛音嫋嫋的高昌故國,還是駝鈴聲聲的大唐西州,吐魯番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不同的模樣展示出來。


畢竟,誤識也好,迷醉也罷,吐魯番一直都在這裏,靜靜地接受時間考驗,也靜靜地品咂滄海桑田。



舌尖上的西域瑰寶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誇!”


相信,在大部分國人心目中,早已認定了這個排位:中國最好喫的葡萄一定產自吐魯番!


在晝夜溫差高達20°C的吐魯番地區,這裏的瓜果會在白天的驕陽下奮力積攢糖分,在夜晚的清涼裏拼命抑制呼吸,減少糖分損耗。


致使吐魯番的瓜果口感會更甜,果肉更鮮脆。


而“綠珍珠”無核白,號稱吐魯番葡萄中的翹楚,新疆葡萄界的王者。


它個小如珍珠,果肉淺綠髮白,鮮嫩多汁的口感讓喫過的人都迷戀其中無法自拔。


早在西晉,就有關於無核白的文字記錄:

“西番之綠葡萄,名兔眼,味勝蜜糖,無核,真異品也 。”


如果說,無核白的聲名遠揚緣於它的珍奇,那被稱爲“瓜中之王”的西州密,它的聞名於世得益於它的甜蜜口感。


它圓乎乎的瓜身上佈滿細紋,那凹凸不平的紋路宛如浮雕作品,極具設計感;


成熟後的果實明黃透明,輕咬一口,甜軟與醇香的感覺瞬間在脣齒間瀰漫開來。


據傳,當年康熙帝品嚐完貢品西州蜜後,龍顏大悅,欣然爲它賜名。


以至於,每年蜜瓜進皇城,竟也有如此盛況:


路逢驛騎,進哈密瓜,百千爲羣。


人執小兜,上罩黃袱,每人攜一瓜,警目而過,疾如飛鳥。


只是,在吐魯番,滋養人們味蕾的遠不止甘甜的瓜果,還有肥美的托克遜黑羊。


生長在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黑羊,既能耐受戈壁灘夏季42℃的酷熱,又能適應零下20℃以下的寒冬。


長期食用生長在戈壁荒漠的駱駝刺,使得托克遜黑羊的肉質鮮嫩多汁,入口即化。


無論是清蒸、手抓還是烤制,都能最大程度地展現出羊肉的鮮美。


清蒸時,僅需簡單的調味,就能品嚐到原汁原味的鮮嫩;


手抓時,大口吃肉感受到的是最純粹的滿足;


烤制後,外皮金黃酥脆,內裏鮮嫩多汁,香氣四溢讓人慾罷不能。


突然想起很多人對吐魯番美食的的評價:

“出發前以爲喫不慣,喫上了就知道根本喫不夠。”


誠然如此!





有人曾對來新疆旅遊的人進行畫像:


辭職尋找自我的人,都在阿勒泰的草原上飛奔;


懷有英雄夢的男人,正在摩拳擦掌組隊勇闖獨庫公路;


唯有那些歷盡千帆,想找個地方喘息的人,不約而同都在吐魯番停下了追趕的腳步……


無論如何,在吐魯番,你可以耗費大把的時間去享受那份悠閒恬靜。


去傾聽殘垣斷壁述說的往昔崢嶸,去葡萄溝呼吸瓜果的甜美氣息,去托克遜感受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酣暢淋漓……


總是,在合適的地方,利用合適的時間,做自己最喜歡的事,也算是辛苦打拼後給自己的一份犒勞。


這,纔是理想生活該有的模樣。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