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如一日免費教學,這羣七旬老人盤活一門瀕臨失傳的技藝!

這是咱們的寶貝,
不能丟在我們這一輩手裏。
——第10998個天天正能量獲獎故事
今年春節,河北滄州肅寧縣文化藝術中心廣場上,一出精彩的武術戲《燕青打擂》正在上演。層層人羣圍繞之下,場內鼓聲隆隆,喝彩聲此起彼伏,“小演員”們擦掌亮劍,閃轉騰挪,套路拳腳,場面熱火朝天。
在這些青春面孔身後,是一羣白髮蒼蒼的“老師傅”,七年如一日無私傳授畢生所學,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發揚。

“小演員都是爲滄州市肅寧縣尚村鎮西大史堤村武術戲公益培訓班的學員。培訓班由12位平均年齡超過75歲的老藝人免費教學,至今已開辦7年有餘,累計培訓學員超300人。
記者聯繫上培訓班的武術戲老藝人李福啓。他向記者介紹,武術戲是肅寧獨有的民間藝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老藝人們親切地稱爲“玩藝兒”。
武術戲最大的特點是真刀真槍真功夫,武打場面佔全劇百分之七十以上,武術與戲劇情節在其中巧妙融合,很有觀賞性和感染力。

學員正在表演武術戲。攝/肅寧縣融媒體中心 宋志敏
李福啓回憶說:“我十多歲就開始跟老一輩學武術戲,那時村裏的孩子們都爭着搶着學。鼎盛時期,全縣40多個村都有自己的代表劇,都能上臺演出。”
“隨着老藝人們相繼離世,會武術戲的人越來越少,這一藝術形式才漸漸面臨失傳。”
李福啓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暗下決心:“這是咱們的寶貝,不能丟在我們這一輩手裏。”

2017年,李福啓和幾位村民在時任西大史堤村黨支部書記齊劍穎的幫助下,搭建場地、購置服裝道具,組建起村裏的武術戲公益培訓班。
重拾武術戲的過程並不容易。首先就是沒有演出劇目,村裏的經典劇目《燕青打擂》因長時間無人練習而幾乎失傳。
李福啓不得不四處尋訪健在的老藝人,大家一起回憶、拼湊,才使得今天的《燕青打擂》得以重現。

武術戲《燕青打擂》。攝/肅寧縣融媒體中心 宋志敏
此外,他們還面臨着家人的不理解及顧慮。“我家那口子總說我是‘喫飽了撐的’。”李福啓無奈地笑了笑:“有時候家長擔心孩子會磕磕碰碰,我們總得耐心地打電話解釋、勸說。”
儘管遭遇重重困難,但李福啓、崔連聚等12位老藝人依然堅持將培訓班開辦了下來,並且一開就是七年。
七年間,他們風雨無阻,每個週五、週六以及寒暑假都會免費來給孩子們指導動作,爲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系統學習武術戲的平臺。

武術戲老藝人李福啓爲學員糾正動作。攝/劉巨雷
“現在我們的學員裏已經有40多個能當主演了,不少周邊村子的孩子也特意過來學,會武術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逢年過節,村裏總要演上一場。”
李福啓欣慰地說,“看着他們的動作有模有樣,我特別高興,感覺熱鬧又回來了,再多的辛苦都值得。”
當被問及堅持下來的動力時,李福啓表示:“武術戲是我的愛好,我自己的生活裏缺不了這個,一天不練就渾身不舒服。還有就是,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把‘玩藝兒’一代代傳承下去。”
李福啓堅定地說:“只要我們還能教動,只要還有人願意學,培訓班就會繼續辦下去。”
得知獲獎的消息後,培訓班老師李福啓非常激動,連說了幾個“沒想到”。
他對記者說:“我們做這件事本身是不圖回報的,完全是出於本心的熱愛,現在能夠被關注到,獲得了這樣的榮譽和肯定,非常感動,也很受鼓舞。”
李福啓表示,他們會將這筆錢全部用在培訓班的孩子們身上,“我們會用給孩子們購置一些新的訓練器材,置辦些演出服裝。”
李福啓堅定地表示,未來他會和其他老師一起堅定不移地將這份公益事業繼續做下去,爭取讓更多人看到這樣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藝術形式。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參與到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和傳承當中來。”李福啓笑着說。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聯合河北日報報業集團縱覽傳媒,爲“老師傅”們送出一份特別獎和萬元獎金。

平均年齡超過75歲的他們,是守護這座精神家園的人。
真刀真槍真功夫,他們不僅教會了孩子們武藝,更傳遞着堅韌與熱愛;四處尋訪、耐心勸說,他們不僅延續一門技藝,更是爲了讓年輕人銘記自己的文化根脈。
當武術戲再度熱鬧鄉間,當老人們的臉上綻放笑顏,兩代人一起書寫着一段關於堅守和傳承的動人篇章。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
河北日報縱覽新聞見習記者 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