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綠”更“智”更舒服!這是“開門紅”的中國船→
2025年2月20日,
全球首艘安裝了海上碳捕集和封存裝置的
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
“Agogo FPSO”號,
在上海市長興島的中遠海運重工碼頭命名交付。
該船由上海中遠海運重工驗收及改裝,
成爲全球第一個具有燃燒後碳捕集功能的
海上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
不僅在全球行業技術處於領先地位,
也是全球目前最環保的海上浮式生產儲卸裝置之一 。
別小看它,
它可不只是個簡單的
“海上油氣加工廠”,
還是一個建在海面上的
“超級環保能源碗”。
既能捕集航行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
還能利用廢氣熱能發電,
實現環保與節能的雙重目標。
“Agogo FPSO”號的交付,
標誌着我國在海上碳捕集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新年伊始,造船國家隊
以“開年就開跑”“起步即衝刺”的勁頭,
錨定目標任務,
緊鑼密鼓地開展生產製造,
創造出一個個中國船企的中國“船”奇。
今天,聚焦造船業“開門紅”,
小新帶您看一艘艘“中國造”,
如何展現從高端船舶製造到綠色智能技術的突破。
話不多說,上船~
綠色造船:新勢力崛起
“Agogo FPSO”號由一艘32萬噸超大型
原油運輸船改裝而成,
長333米,寬60米,
宛如一個巨大的“海上超級工廠”。
投產後,其日產原油量可達12萬桶,
油儲存量達160萬桶。
當然,這艘船最厲害的地方可不只如此,
擁有“全球最環保FPSO”稱號的Agogo號,
它的“含綠量”不言而喻:
海上油氣作業每年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
2023年,全球海上油氣生產加工作業
共排放約3800萬噸二氧化碳,
若不採取控制措施,
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可能將增加到近5000萬噸。
“Agogo FPSO”號採用先進的減碳技術,
通過捕集船上燃氣輪機燃燒後煙氣的二氧化碳,
可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據測算,
可降低碳排放約27%。
這爲海上油氣生產加工作業的減排
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也爲全球碳達峯碳中和目標
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此外,
船體還創新性地加裝了
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聯合循環電力系統、
海水渦輪發電機、蒸汽發電機、
碳氫化合物貨艙惰化系統、集成封閉火炬系統等
一系列先進的減排技術,
大大降低其總體碳排放量,
提高運營效率。
有了這些新技術的加持,
“Agogo FPSO”號預計
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3萬噸!
相當於11萬畝森林
一整年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造出這樣一艘綠色低碳船並非易事,
此次上海中遠海運重工
爲“Agogo FPSO”號完成了總計
15000餘噸的上層模塊吊裝、
100餘萬米電纜鋪設,
並配合開展了
複雜的項目調試工程。
更讓外界意外的是,
此次全部改裝工程完成
比原計劃提前了1個月,
創造了新的全球同類型
FPSO改裝週期紀錄。
近年來,全球市場對綠色船舶的需求持續上升,
“綠色船舶中國造”,
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
“Agogo FPSO”號全球首艘的記錄,
印證了中國船“奇”的力量。
智慧造船:新方案迭代
今年2月初,春節還沒過完,
大連船塢內的建設工地上,
中國船舶大連造船的工人們早已忙開了,
他們正在爲M350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船的
如期交付奮戰施工。
該船總長350米,排水量46萬噸,
不僅需要投入的人員數量巨大,
所使用的物料也創下行業之最,
全船的管路多達36000根,
重量超過4000噸,
塗裝面積近90萬平方米,
各施工物量是超大型油輪的3倍多。
工程量巨大,但工期只有短短20個月,
怎麼才能做到既快又好?
中國船舶大連造船
用一個“十分聰明”的辦法化解了難題,
走上了一條特色的智慧造船之路。
船體採用兩大段建造法,
將其分爲艏段和艉段,
使用分段搭積木形式,
從下到上、從後到前同步建造。
建造完成以後拖到船塢內進行兩大段對接,
這樣會大大節省建造週期以及人力成本。
同時,在分段階段,
大量的舾裝件包括管線、電纜等,
就已完成了預安裝,
再次提升了造船效率。
經過200多名設計人員通力合作,
這艘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的巨輪
終於完成了設計工作,
建造週期從原先的30多個月縮短到20個月。
創新造船:新模式助力
今年春節前夕,由中國船舶承建的
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H1509船“愛達·花城號”,
實現了全船貫通的里程碑節點。
目前,工作重點轉爲設備安裝調試和內裝,
建築工人們正在全力以赴加油幹,
按計劃,今年5月將進行第一次船體起浮,
2026年底交付起航。
大郵輪國產化
實現從0到1的突破後,
正在挑戰從1到2的全新升級——
創新,成爲造船國家隊邁向
建造發展新階段的重要祕訣之一。
相較於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
“愛達·花城號” 的總噸位增加0.64萬噸,
達到14.19萬噸,
總長增加17.4米,達341米,
相當於法國埃菲爾鐵塔橫亙海面。
不僅如此,
“愛達·花城號”的艙內設計和佈局更爲優化,
不僅新增多種套房房型(艙房數增加至2130間),
中庭面積更是擴大一倍,
擴大的公共區域爲乘客留出了更多海上活動空間,
滿載遊客量可達5232人,
使得乘客的體驗感進一步提升。
如何確保五千多名乘客能夠在海上安全愜意地航行?
建設者們創新了一套複雜而精密的系統:
項目團隊先搭建起3D施工模型,
相當於建造了一艘虛擬的花城號,
基於模型數據進行生產準備、生產管理。
同時搭配使用AR技術
實現模型和現場實景的匹配,
掃描後可以進行360度環視,
檢查所有的安裝狀態,
全船超過2500萬個零件怎麼安裝一目瞭然,
整體施工效率大幅提高。
2025年新年伊始,
我國多家船企實現開門紅:
1月2日,中國船舶上海外高橋造船
交付了11.4萬噸成品油船“海洋偵探”號;
1月3日,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
82600噸散貨船和62000噸重吊多用途船
在江蘇交付;
1月7日,廣船國際建造的第一艘
7000車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交付起航……
造船國家隊正以綠色發展、智慧賦能、創新驅動爲引領,
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向着造船強國的目標穩步邁進。
相信在全體造船人的共同努力下,
我國造船業必將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責任編輯丨陳 宇
校對|楊致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