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惜一切代價要搞垮的沙姆哈尼父子什麼背景?

來源: 更新:

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30日宣佈,對伊朗商人穆罕默德·侯賽因·沙姆哈尼控制的航運網絡實施制裁,涉及50多個實體和個人以及50多艘運油船和集裝箱船。這是自2018年美國政府對伊朗“極限施壓”以來實施的最大規模製裁。

經濟制裁牌基本打完

侯賽因的父親阿里·沙姆哈尼是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政治顧問,曾任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祕書,曾於2020年受到美國製裁。美財政部稱,侯賽因控制的航運網絡將伊朗和俄羅斯的石油、石油衍生品以及其他貨物運至世界各地,“獲取數百億美元利潤,並將大部分收入用來支持伊朗現政權”。當天,美國國務院也宣佈,將參與伊朗石油和石化產品貿易與運輸的20個實體列入制裁名單,將10艘船隻列爲凍結資產。

多年來,美國加大對伊朗原油出口相關的貿易、金融、航運、石化實體和個人的制裁力度。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上臺以來,多次宣稱要將伊朗的原油出口降至零。據悉,伊朗6月原油出口量平均每日達180萬桶,創歷史新高。2024年,伊朗原油出口收入超467億美元。

31日,伊朗外交發言人巴加埃表示,美國對伊朗石油貿易的新制裁旨在損害伊朗經濟發展和人民利益。美國在國際上沉迷於用單邊主義和脅迫手段推進非法目標,無視法治,藐視國家主權和自由貿易原則等國際法基礎,使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日前,特朗普發出威脅稱,如果伊朗重啓核項目,美國將再次發起襲擊,在短時間內消滅伊朗的核設施。英法德也宣佈,如果8月底前不能達成協議,將啓動“快速恢復制裁”機制,重啓在聯合國框架下的對伊制裁。

地區專家指出,美國此時施加大規模製裁釋放出兩個信號:一是仍希望通過談判與伊朗達成協議,解決伊核問題和美伊間系列分歧;二是美國將繼續通過經濟施壓逼迫伊朗在談判桌上作出妥協,同意美方嚴苛條件。不過,美國對伊朗經濟制裁牌已基本打完。伊朗在國際貿易上探索出一套繞開美國製裁的發展模式,美國新增制裁象徵性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預計不會對伊朗原油出口造成實質損害。

美歐要挾或引發反彈

今年4月以來,美國和伊朗就伊核問題舉行了五輪間接談判。第六輪談判原定於6月15日舉行,因以色列突襲伊朗而取消。美國還空襲伊朗三處核設施。以伊停火後,美方官員幾次稱美伊將“下週舉行談判”,最終未能實現。目前,雙方尚未宣佈新一輪談判時間表。

伊朗外長阿拉格齊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必須賠償伊朗在衝突中遭受的損失。“他們應該解釋爲什麼在談判進行時襲擊我們,他們必須確保(在未來的談判中)不會再次這麼做。”阿拉格齊稱,他與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進行過交流,提出需要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來解決伊核問題僵局。他還強調,伊朗作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署國有權進行鈾濃縮,只要特朗普堅持要求伊朗“零濃縮”,就不可能達成協議。

地區專家分析認爲,儘管哈梅內伊表示伊朗不會研製核武器,但在以伊衝突後,伊朗國內反對與美國談判和要求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呼聲強烈。美以襲擊惡化了談判環境,伊朗很難相信美國政府會在摧毀伊朗核能力後長期遵守協議,全面解除對伊朗制裁。

西方國家近期以啓動“快速恢復制裁”機制相要挾,要求伊朗繼續履行伊核協議。根據2015年簽訂的伊核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該協議包含“快速恢復制裁”機制,允許協議簽署國採取措施應對伊朗的違規行爲,這一機制的有效期至今年10月18日。上週,伊朗與英法德三國在土耳其舉行談判,三國再次威脅啓動“快速恢復制裁”機制。伊朗方面認爲,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已“違約”在先,而英法德則屢次違反協議義務、支持美國和以色列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已主動放棄了伊核協議簽署國身份。

伊朗分析人士認爲,歐洲在伊核問題上已經被美國邊緣化,未來很難發揮作用,用“快速恢復制裁”機制作爲要挾只會導致歐洲完全喪失對伊朗的影響力。此外,重啓制裁或將引發伊朗的反制行動,甚至不排除伊方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可能,這隻會加劇中東地區動盪,並非歐洲樂見的結果。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