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首次科創協同立法,背後有何深意?| 創見

來源: 更新:

近日,長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相繼頒佈《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並將於9月1日同時生效。《決定》的出臺將進一步鞏固長三角地區在科技強國戰略中的核心支撐作用,助力打造國際創新網絡關鍵樞紐,構築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決定》以強化跨區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爲主軸,在總結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經驗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保持與國家戰略的高度一致,運用全局性思維,堅持“全鏈條支撐”“全領域革新”理念,統籌“有效市場”與“有爲政府”,以“五大協同”推動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提質增速。

這也是長三角首次聚焦科技創新協同立法,在筆者看來《決定》背後有五大深意——

強化龍頭帶動,強化區域重要承載區聯動,協同優化創新空間佈局。長三角三省一市在科技創新領域各有所長,如何實現優勢互補,發揮“化學反應”,是長三角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決定》明確,要在充分發揮好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龍頭帶動作用的同時,不斷強化蘇浙皖創新優勢。要着力支持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沿滬寧產業創新帶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樣板間”建設。同時,要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產業開發區爲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先頭部隊”,支持各類開發區開展跨省域、跨園區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佈局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瞄準世界前沿,整合三省一市頂尖科技力量,協同打造全球創新高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局勢下,科技決定性競爭力的作用日益顯著,提升區域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源源不斷地產出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是黨和國家賦予長三角的戰略任務。長三角區域科研實力雄厚,擁有合肥與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截至2023年底集聚了全國22.1%的兩院院士,20.4%的高被引科學家,“雙一流”高校、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載體高度集中,具備挺膺擔當打造全球創新高地的底氣。《決定》凝三省一市之力,提出共建國家實驗室、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佈局建設,共同發佈基礎研究基金、“揭榜掛帥”項目等有力舉措,面向國家戰略任務以及四省市共同技術需求,組織優勢力量與資源開展攻關,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躍升發展動能,加強跨省域科產雙向鏈接,協同鍛造現代產業體系。人類的發展史是生產力的進步史,從石器時代到信息時代,生產力發展奔湧向前,推動着人類社會的進步。新時代新徵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斷,要求因地制宜,着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截至2024年,長三角擁有9座GDP萬億城市,集聚全國約30%的高新技術企業、47%的科創板上市企業,28家企業位居世界500強企業名單,是經濟發展最活躍、創新活力最強勁的區域之一,傳統制造業加速轉型,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點亮了全球新質生產力發展版圖。《決定》聚焦打造區域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前瞻佈局跨省域概念驗證中心與中試平臺,暢通區域技術交易市場供需對接,打造“全生命週期”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盡其所能地推動實驗室與生產線的“零距離”對接。

厚積創新之勢,推進創新要素有序高效流動,協同塑造區域創新生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要着眼當下,更要立足長遠,要構建良好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激發不同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長三角創新資源富集,擁有全國1/3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共享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數量4.7萬臺/套,科技創新券服務金額約5.5億元。爲進一步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奮鬥目標,長三角要充分利用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涵養出讓科技人才駢興錯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日新月著的活水源頭。《規定》要求,三省一市充分利用長三角大型科學儀器、算力、科技數據、生物種質等豐富的創新資源,以及跨江連海、溝通內外的獨特地理優勢,推動大科技設施、算力、人才等科技創新要素的高效配置與有序流動,深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引聚海內外創新人才,促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環境。

加強戰略協同,強化科創政策規劃銜接,協同提升創新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離不開治理能力的提升。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長三角形成了“三級協作”機制,以此爲基礎,共同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探索。《規定》明確提出,加強央地協調聯動,對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重大事項作出決策,通過三省一市科技管理部門開展工作聯動,共同加強落實。同時,要求三省一市加強重大科技創新政策制定前的協商,強化各省市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對接,加強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舉措的協同配合。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 2024》顯示,長三角區域入選世界100強科技創新集羣的城市數量居於世界首位。以三省一市協同立法澆鑄科技創新協同的基本制度框架,必將爲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繼而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賦能增力。

(作者單位: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