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 狂賺1.5 億是假的,但短劇病了是真的


一則“短劇《×××愛上在白宮當保潔的我》狂攬1.5億美元”的假新聞,能在輿論場掀起驚濤駭浪,與其說是謊言太逼真,不如說它精準戳中了當下短劇行業的“痛點”——當流量成爲唯一指揮棒,當荒誕劇情取代真實生活,行業狂奔的路上,早已丟了創作最該守的“魂”。
這則假新聞的瘋傳,像一面鏡子照出兩大行業病竈。其一,創作徹底淪爲流量的“提線木偶”。與傳統影視不同,短劇的生死幾乎繫於互聯網平臺的流量算法,收益直接與“投流效果”掛鉤。於是,“黃金三秒抓眼球”成了鐵律,劇情不靠情感共鳴,全憑“反轉轟炸”;內容不講生活邏輯,只堆“豪門恩怨”“霸總甜寵”“穿越逆襲”等吸睛元素。看似熱鬧的“流量盛宴”,實則是批量生產藝術畸形兒——它們背離主流價值觀,更經不起時間打量。創作規律早已證明:脫離生活土壤的作品,再炫目的流量數據,也不過是沙灘上的城堡。
其二,題材創新之路走歪,竟把老年羣體當成“流量提款機”。隨着銀髮用戶湧入短劇市場,部分製作方踩着算法的“指揮鍵”,炮製出一批令人咋舌的內容:要麼把老年人刻意塑造成“糊塗反派”,要麼硬套“一夜暴富”“黃昏戀遇霸總”的懸浮模板。這些內容不僅與社會現實隔着十萬八千里,更在潛移默化中扭曲着公衆對老年羣體的認知——當藝術創作失去對生活的尊重,流量再高也是一種精神污染。
不可否認,短劇是站在風口上的新生力量。從互聯網營銷的“輕騎兵”,到出海傳播的“文化名片”,再到文旅推廣的“新載體”,它踩中了多個行業風口,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但潛力若缺乏規範引導,很容易異化爲“破壞力”。紅果短劇因違規內容被約談的案例,早已爲行業敲響警鐘:流量狂歡不能無底線,行業擴張必須有邊界。
要讓短劇真正行穩致遠,需要多方合力“校準航向”。創作者得先找回初心,少些“流量投機”,多些“生活深耕”。與其在辦公室編狗血劇情,不如走進菜市場、社區樓,挖掘普通人的奮鬥故事、市井裏的煙火溫情——只有紮根現實的作品,才能真正走進觀衆心裏。
平臺更該扛起責任。不能讓“流量算法”凌駕於“內容把關”之上,建立嚴格的審覈機制,把低俗、虛假、價值觀扭曲的內容擋在門外;同時優化付費規則,讓透明度取代“套路”,才能避免行業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泥潭。
監管的“防線”也得扎得更牢。廣電總局已建立的微短劇“黑名單”機制,是清理低俗內容的“利劍”,但還需進一步細化審覈標準——尤其是針對出海內容,更要強化文化安全審查,不能讓粗製濫造的作品“丟了中國文化的臉”。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短劇以其短小精悍的特質,本可爲文化傳播注入新活力。但它不該是“流量的奴隸”,更不能是“虛假的溫牀”。當創作邏輯被數據綁架,再高的商業回報也難掩內容的“貧血”;唯有堅守“紮根生活、守正創新”的初心,讓每部作品都帶着真實的溫度、深刻的思考,短劇才能真正跨越文化鴻溝,在時代浪潮中站得穩、走得遠。畢竟,能被記住的從來不是流量,而是那些打動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