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治理難題如何破解?這羣社區工作者舉辦了學習分享會



長寧區周家橋街道虹橋新城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磊,面對建成20餘年的商品房小區內電瓶車亂停放、飛線充電等現象,建立“四協”(協助、協力、協同、協商)工作法,開展電瓶車管理自治行動,組建志願者巡查隊伍,制定非機動車管理公約,組織召開專家治理聯席會化解爭議點,推動新增162個充電接口,併爲小區沿街商鋪打造專屬充電區。
小事雖小,但將“家門口”的煩心事變成暖心事,靠的是基層的智慧。
今天,由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指導,長寧區委社會工作部主辦,第二片區各區委社會工作部協辦的“社區故事 基層聲音”上海社區工作者季度學習分享會在長寧區東虹橋中心成功舉辦。6名社區工作者聚焦“主動融入網格治理”和“破解物業治理難題”兩個熱點議題展開討論。
“單打獨鬥”,到“融合共治”
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凌八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曉芬收到居民在“小事快辦”上反映的“停車難”問題後,建立“一鍵上報、15分鐘響應、24小時辦結”機制,組建志願服務隊,充分發揮網格治理智慧,凝聚多方力量,有效勸阻違規行爲,快速解決居民問題,形成了小事專人管、大事多方辦的治理閉環。

嘉定區新成路街道南陳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者徐自立面對南街坊小區燃氣管道施工中造成的停車難問題,通過聯動街區黨支部,建立“新光鄰聚”全域黨建聯盟,挖掘周邊停車資源用於居民週轉使用,並撬動多元力量有序融入社區治理,實現從“單打獨鬥”到“融合共治”的蛻變。
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張家宅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周迎慶針對國際麗都城小區門口人行道污水橫溢、急需籌集資金用於新增排水管線的難題,通過專業力量入格,搭建議事平臺、組建協商隊伍,動員沿街商鋪參與出資,形成政府補一點、維修資金出一點、沿街商鋪擔一點的解決路徑,繪就了基層治理“同心圓”。
直擊痛點,三維聚力
崇明區長興鎮鷺島華庭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黨總支委員顧凱麗主動應對動遷房小區物業費相對較低、物業服務人力不足的情況,組建“紅色管家”“空中管家”“雲端管家”三支隊伍,每週開展“三駕馬車”聯合接待日活動,累計解決731個居民反映的實際問題,走出了一條“黨建紅”引領“物業優”、促動“社區美”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靜安區臨汾路街道臨汾路99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黃健針對商品房小區停車位缺口較大的問題,加強黨建引領物業治理,積極推動小區業主選舉出9名黨員組成“紅色業委會”,有效運用“三駕馬車”協同機制並落實合署辦公,共同研究制定小區道路改造方案。最終,方案得到業主大會高票通過,新增了230個停車位,有效緩解了停車壓力,更暢通了小區“生命”通道。
叩門問需,工作法“上新”
在新時代羣衆工作方法大討論環節,市巾幗建功標兵、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來自長寧區江蘇路街道華山居民區的黨總支書記潘志歌與4名社區工作者就深入開展“四百”走訪活動,重點探討如何做實聯繫服務羣衆工作,完善關心關愛方式方法,主動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陳家巷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陳豪傑將原寶鋼工作經驗與當前社區工作有機融合,總結提煉“走、聽、觸、盤”四字工作法。結合小區緊鄰武康大樓的地理特色,通過“全覆蓋走、有目標走、分重點走”,及時瞭解信息、掌握實情、協調解決有關問題,讓協助任務融入社區日常工作,有效提升了勞動力入戶調查成功率,更廣泛地得到了居民對社區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崇明區港西鎮和睦佳苑社區居委會主任、黨總支副書記楊苗苗面對全市規模最大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以進百家門、拉家常事、知百家情、聚萬人心爲抓手,通過聚力、惠民、疏困、智匯、同心五把“金鑰匙”,推動小區矛盾糾紛數量大幅下降,鄰里情感從陌生走向共生。嘉定區馬陸鎮德立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者殷怡深耕“三聽三應”工作法,通過線上問卷、線下走訪、結對問需三類渠道收集居民心聲,用“24小時響應、分類限時辦理、辦結回訪”的三步閉環,協調解決新能源車主、新階段家庭、新就業羣體等三類人羣的“急難愁盼”。
浦東新區康橋鎮康薈寬庭居委會主任沈思婕分享了在超大規模保障性租賃住房社區,以“薈敲門、薈連心、薈聚力”的“薈青春”三步工作法,通過“民意收集—共商共議—方案落地—反饋收集”的全流程閉環,及時解決青年面臨的現實問題,探索形成保租房等新型居住社區治理的新路徑,打造了不一樣的青春社區。
“賦能夥伴”,齊心協力出實招
現場,市委社會工作部基層治理指導推進處與第二片區各區委社會工作部共同啓動“第二片區社區治理夥伴行動”。第二片區的5名專業人士現場受聘爲“首批賦能夥伴”,他們將通過共性問題的交流互學、現場督導、同題共商等形式,爲整個片區治理提供專業賦能支持。活動現場舉行了長寧區基層治理“寧治有方”發佈儀式,旨在分享展示長寧區10個街鎮具有代表性、創新性的基層治理工作方法,爲第二片區互學互促提供更多可借鑑、可複製的實踐範例。
此次活動既是第二片區社區治理經驗的“成果展”,更是推動資源共享、智慧互鑑的“加油站”。未來,各區委社會工作部將持續以“社區故事 基層聲音”爲平臺,深化“治理難題同題共答”機制,推動基層創新實踐從“點上開花”到“面上結果”,讓居民的獲得感更可持續、幸福感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