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場破紀錄!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第六輪駐演收官



7月31日晚,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指導,上海民族樂團與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打造的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第六輪駐場演出收官。這部自2021年首演以來持續創新的國樂作品,已累計演出140場,刷新了國樂駐演場次紀錄,向世界展示海派文化。
爲紀念140場里程碑,上海民族樂團同步發起“我與《海上生民樂》的故事”徵文活動,邀請觀衆分享與演出的獨特緣分。Chloe Wang是一位正在努力學習中國文化的美籍華人小朋友,她在英文信中分享了第一次聽國樂的感受:“我非常喜歡這個表演,我對所有的樂器都感興趣,今後還要多看這樣的表演!”網友啤酒泡泡是一位寶媽。“女兒今年學習中阮第二個年頭,記得2023年暑假小朋友第一次接觸民樂,帶她看了一場《海上生民樂》,從那以後她喜歡上了阮並開始學習,非常喜歡這種古典與現代碰撞衝擊後的視覺效果,今年帶娃又來啦!”
網友Clara用引導種一棵樹則用一段長視頻自述,詳細表達了她對演出藝術呈現的獨到理解。“《虞兮》琵琶曲中,技法已化爲情感語言,將英雄鐵骨與柔情娓娓道來,令人潸然淚下。”觀衆楊若伊今年是“四刷”了。“整場的光影和舞美都是非常好的!其中《峯飛》《穿越》的互動環節在今年經過改進後都變得非常精彩,整場把民族樂器的特點發揮到極致,如果明年還演的話會繼續去聽。”中外網友跟帖發表感受,爲傳統民樂點贊
演出期間,海上生民樂話題在小紅書持續發酵,觀衆們紛紛發帖分享觀後感受。 “原來國風可以這麼潮,這麼有生命力!”“20多種樂器輪番上陣,還有貼心字幕解說,彷彿在說今天必須教會你,太可愛啦!”更有資深樂迷分享“N刷攻略”,從最佳觀演座位到限定文創購買指南,細緻入微。
在《海上生民樂》的觀衆席中,不乏外國面孔,他們將這場視聽盛宴視爲領略中國文化精髓的窗口。來自美國的華東師範大學留學生宋莉樂就是其中一位——這位活躍在社交平臺的短視頻達人,帶着對中華傳統音樂的好奇與熱愛,與同伴們開啓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後臺探祕之旅。從尺八的幽遠深邃到嗩吶的高亢嘹亮,從古箏的行雲流水到阮的溫潤醇厚,每一件樂器都令她驚歎不已。“中國的傳統樂器簡直太神奇了!”在與演奏家們交流時,她難掩興奮之情。“每一種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語言,真是太迷人了。”

正值暑假期間,學生羣體成爲本輪演出的主力觀衆之一。不僅本地的青少年觀衆前來觀看學習,還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小觀衆們趁着暑假來到現場。婁欣悅是一位來自山東的學生,暑假跟着學校民樂團的活動來到上海,並和50位同行的老師同學們觀看了《海上生民樂》。“傳統音樂穿上了高科技的新衣,感覺音樂真的活了過來。這種古今交融的奇妙體驗,讓人難忘!”
140場,每一場都是重新出發
在《海上生民樂》140次謝幕的背後,是藝術家們對每個音符的較真。《墨戲》的古箏演奏家陸莎莎持續不斷地精進作品的細節,從每個音符到甚至每一次呼吸都認真推敲,越來越磨練出沉穩大氣的“書法家”氣質。《蜂飛》的打擊樂互動,打擊樂演奏家王音睿和蔣元卿反覆討論。“今天的互動好像多了些,觀衆的反射弧有些長,我們再試試這樣的。”特別版的《穿越》由胡晨韻、姜峯、閆晉龍三位嗩吶演奏家一起呈現。“我們這次的這個版本一定要更炸裂、更震撼!”
文創與音樂齊舞,用創意點亮國樂之美
《海上生民樂》第六輪駐場期間,每晚演出散場後,音樂廳大廳的文創售賣區人頭攢動。據統計,本輪“海上生民樂”限定禮包成爲最暢銷單品。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特別推出的國風周邊——流蘇燙金團扇、海上生民樂帆布包、民樂四重奏PP夾、繆斯殿堂浮雕香薰蠟燭、建築面冰箱貼等,還有上海民族樂團特別帶來的國風TN手賬本等系列文創周邊,都成爲前來觀看演出的觀衆特別的國樂“伴手禮”。
其中,帶孩子首次觀演的張女士表示∶“我們買了限定禮包,感覺這些文創不是簡單的商品,而是演出的延伸,把國樂的美延續到了生活中。”

2025年暑期,上海音樂廳三大駐場項目同步開啓。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讓觀衆大呼“國樂喚起了文化自信”;沉浸式音樂舞蹈劇場《百鳥朝鳳》充滿力量的嗩吶劃破紗幔,給整部作品畫上了驚歎號;全球首個沉浸聲VR體驗重磅作品《尋找祕譜:穿越上海1930》以數字科技重塑歷史肌理,爲95歲音樂殿堂注入未來想象。三大駐場項目覆蓋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偏好的羣體,讓市民遊客在上海音樂廳收穫屬於自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