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拼盤式”成果,高校有組織科研如何推進?

來源: 更新:

從事科學研究既需要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又需要深刻理解研究成果的不確定性,科研組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科研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教育部於2022年印發《關於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就高校有組織科研工作作出明確部署。

高校有組織科研強調跨學科、跨院系甚至跨區域協同解決重大戰略需求,強調用研究行爲的有組織性來降低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凝聚力是組織維繫、運行以及有效達到目標的重要基礎,是組織區別於其他團體的重要特徵。可以說,高校有組織科研是新時代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特色優勢,凝聚力則是維繫其高效運轉的“黏合劑”。

然而,當前部分高校科研團隊面臨着成員較複雜、目標不一致、動力難激發等挑戰,呈現出“重項目、輕組織”“重個體、輕協同”等傾向,某種程度上,導致科研資源分散、團隊力量內耗、合作效果不佳。如何提升組織凝聚力,成爲制約有組織科研效能的“卡脖子”問題,是高校有組織科研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

築牢有組織科研的思想根基

科研方向是開展研究的前提,始終指引、激勵並檢驗着研究行爲。科研組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着國家對科技的定位,體現着科技在國家和社會中的功能與作用。

當今時代,科技已成爲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是國與國之間競爭的核心要素之一,科技創新事業需要國家的強力支持。有組織科研的提出有着極強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需求,複雜的外部環境,科技自立自強是所有科研人員的一道必答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科技強國需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而有組織科研就是其中的關鍵舉措。

高校作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積極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找準定位、發揮作用,體系化推進戰略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問題導向的應用研究。高校有組織科研強調的是圍繞國家重大任務和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協同攻關,這要求高校在科研組織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科交叉和資源整合,還要注重思想引領。高校有組織科研不僅要追求學術價值,更要追求社會價值。爲此,高校推動有組織科研需要充分發揮思想引領力,用科學理論武裝人、用正確思想引導人,真正能將國家意志作爲旗幟,把服務國家和人民需要作爲最高追求。

尤其重要的是,思想引領應該實現科研人員個體學術志趣與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宏大目標深度結合。科研人員的學術志趣往往源於內在的好奇心和對科學探索的熱愛,將其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目標相結合,可以有效激發科研人員的內生動力,使其在科研活動重自覺服務於有組織科研的戰略目標。

凝聚科研人員的價值共識

高校有組織科研是一種有組織的行爲。這其中,凝聚科研人員的價值共識尤爲重要。科研團隊的凝聚力和協作效率,往往取決於成員之間的共同價值觀構建情況。科研人員的價值共識不僅關係到科研創新的有序推進、科研團隊的穩定構建、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還關係到科研人員的職業發展和社會認同。爲此,價值引領是提升科研組織凝聚力的重要支撐。

高校科研價值引領與科研評價不是簡單的“方向-工具”關係,而是互爲前提、協同演化的制度耦合,高校科研價值引領是回答“爲什麼做”的問題,而科研評價是回答“怎麼做纔算做好”的問題,科研評價是高校有組織科研的“牛鼻子”工程。當下,部分高校科研評價還主要是針對個人開展,忽視了從集體或者組織的視角來考覈團隊,導致高校科研人員參與有組織科研的熱情大打折扣。

面向未來,必須在重塑高校科研評價的基礎上,強化對科研人員的價值引領。在科研立項階段,要強化問題導向與戰略導向相結合,先搞清楚國家和人民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比如,當國家提出要解決芯片“卡脖子”難題時,科研人員就應該把研究方向聚焦到芯片技術突破上,而不是隻盯着自己手頭那些相對“小衆”的個人研究興趣。在科研組織實施階段,每個人都得爲了團隊的勝利去努力。就像當年搞“兩彈一星”時,那些科研人員爲了國家的大利益去奮鬥,那種“舍小我爲大我”的精神,正是高校在科研組織過程中需要大力倡導的。在科研成果轉化實施階段,近年來通過調整各類科研轉化措施,鼓勵科研人員將科技成果應用於祖國的大地上,在助力科技強國戰略中比貢獻。同時,要通過價值引領,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心懷“國之大者”,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就科研管理部門而言,要切實提升回答高校有組織科研參與人員的各種“爲什麼”的能力,爲高校有組織科研的成果不確定性注入確定性力量。

構建科學合理的科研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的有組織科研體系,是當前我國高校科技創新體系改革的重要方向。這一改革方向不僅是對高校內部科研管理機制的優化,更是對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角色定位的戰略性調整。制度引領是高校有組織科研從“物理拼盤”走向“化學反應”的底層邏輯,通過剛性規則、穩定預期和激勵結構,把國家意志、學術規律與個體行爲有機耦合,從而解決“誰來組織、組織什麼、如何組織”的根本性問題。

當前,高校有組織科研普遍存在組織鬆散、評價單一、資源錯配、責任真空等四大制度痛點,導致有組織科研呈現出“組織起來挺熱鬧、科研成果靠拼湊”的現象。制度保障和制度引領是避免高校有組織科研淪爲“拼盤式成果”的重要抓手,要用制度打好“組織、評價、資源、責任”這四個基點。只有把制度建在高校有組織科研鏈條的每一環節,有組織科研才能真正成爲一種文化,才能實現有組織科研“真組織、真協同、真攻關”的長效機制。

在具體實踐中,高校要切實發揮制度本身的作用,即通過制度設計與實施把“不確定性”變成“可期待”。要通過改革評價制度,將科研經費、職稱晉升、榮譽獎勵與參與有組織科研的任務完成度掛鉤,把外部壓力轉化爲內生動力;要凸顯制度的協調功能,通過制度化的責權利分配,降低跨學科、跨學院、跨團體的協作成本,促進更多的真交叉與真融合;要體現制度的容錯功能,對高風險、長週期任務設置“免責區間”,破解“避錯文化”,推動高校科研人員勇於“揭榜掛帥”、敢於“啃硬骨頭”。

總之,組織凝聚力之於高校有組織科研,猶如“磁場”之於“粒子加速器”——沒有磁場,再高能的粒子也只能四散飛逸;沒有凝聚力,再優秀的科研力量也難以集成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然而,組織凝聚力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需要以思政引領把穩方向、以價值引領校準航向、以制度引領夯實基礎。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