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三問:提問者也要爭當先行者

來源: 更新: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開幕之前引人注目地提出了“數學之問、科學之問、模型之問”。短短3天會期中,“AI三問”在1500餘位嘉賓與數萬名觀衆中引發天文數字級別的“腦力風暴”。

一位遠來的智者、人工智能“教父”傑弗裏·辛頓說,AI系統已具備自主學習和演化的潛能,大模型一旦具備比人類更強的智能,僅靠“關掉它”並不能解決問題。

一位頂級的數學家、菲爾茲數學科學研究院前院長庫馬爾·穆爾蒂說,不要看輕AI的力量,即便在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幻覺”中,也隱藏着通往真理的路徑。

一位老練的創業者、無問芯穹創始人夏立雪說,藉助數學對算法“調優”,一個3B(10億參數)規模的模型就能達到21B參數的智能水平,AI軟硬件協同還有兩個數量級的潛力可挖。

一位資深的投資人、啓明創投執行董事胡奇說,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的機會被低估了,這是一個超級大的產業,未來物理學、化工、材料科學、製造業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AI從人類無法處理的海量數據中挖掘出內在聯繫。

“AI三問”在此時提出絕非偶然,其背後湧動着三重時代浪潮:AI的數學推理能力已突破“輔助工具”的臨界點,科學研究範式面臨根本性變革,而人類科技樹上低垂的果子已摘完,全球科技競爭正進入比拼基礎科學的新階段。

一個新時代往往是由一個新問題開啓的。正如15世紀發問“海的另一邊是什麼”的哥倫布,4次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當下,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正加速融合,基礎領域也在邁向共生髮展新階段。“AI三問”是人類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也是考驗人類智慧極限的終極之問。致力於打造全球AI高地的上海,必須仔細思考、努力作答。兩家以菲爾茲獎獲得者冠名的實驗室落地上海,研究方向涵蓋數學與AI交叉課題。由丘成桐擔任首任理事長的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也於此前揭牌,集聚一批全球數學人才,爲許多交叉項目提供支持……這些都是上海用實際行動嘗試給出的答案。

以“AI三問”之深廣,絕非一次論壇所能窮盡,但上海已將這時代之問置於舞臺中央。讓人類迴歸人性,而機器專注於效率——這是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關於AI的回答。提出問題的上海思考在先,也必會行動在前。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