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中,她們撐起創新“半邊天”



當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全球,誰將成爲其中具有變革性的力量?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個不可忽略的羣體格外引人注目——女性。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AI女性菁英論壇上,來自全球的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和年輕創業者齊聚一堂,圍繞女性在AI與科研等職業領域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展開深入探討,共同爲數智時代女性的未來發展提供真知灼見。
打破結構性限制,釋放女性科技力量
“中國女性科研人員佔比達45.8%,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撐起中國科技創新的‘半邊天’。”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分享了一組數據並表示,截至2022年,全球女性科技人員的佔比已提升至41%。
然而,女性當前在科研領域依然面臨多重結構性挑戰。薛其坤指出,在學科分佈方面,特別是物理、數學和工程領域,女性佔比顯著偏低,例如,物理領域的女性研究者僅佔33%;從區域發展來看,女性科研人員比例存在顯著地域差異,日本、印度、埃及等國女性科研人員佔比低,其中日本比例僅爲22%;在資源獲取上,女性獲取科研資助的比例雖提升至37%,但相較男性仍處劣勢。
“在國內電商、直播等領域,數字經濟已創造5700萬個女性就業機會,但也面臨挑戰。”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王曉梅表示,人工智能影響下,女性傳統就業崗位不斷萎縮。根據《哈佛商業評論》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導致美國1200萬人轉行,其中85%集中在客戶服務與銷售、餐飲服務、行政支持等領域,而這些行業恰恰是女性集中的就業區域,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女性失業的可能性將比男性高出50%。
面對這樣的結構性挑戰,體制機制上需進一步破除瓶頸,將女性科技力量打造成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驅動力。薛其坤以南科大女學生在AI等關鍵科技領域展現卓越潛力爲例談到:“在女生佔比爲22%的情況下,近十年的‘十佳優秀本科畢業生’佔比高達35%。可見,女生相較於男生具有更高的優秀畢業生轉化率,也說明在提供充分支持的學術環境下,女性表現更突出,這與國際研究結論相一致。”
用“心力、腦力、體力”賦能女性發展
面對技術演進與崗位轉型帶來的新生態,企業界同樣在探索如何更好激發女性優勢、重塑支持體系。
在螞蟻科技集團資深副總裁、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彭翼捷看來,數智時代下,賦能女性發展需要結合“三力”,即心力、腦力和體力。她指出,女性在共情能力、同理心和敏銳感知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人工智能時代展現出極爲重要的價值。“如果全社會能夠形成一種普遍認知,即女性特質在AI時代尤爲關鍵,並讓每一位女性都由衷相信自己能發揮長處,那麼,這種集體意識所帶來的‘社會心力’,將成爲推動女性發展的堅實支撐。”
她在現場分享了一個例子:傳統產品開發中,產品經理提出需求後,由工程師寫代碼開發,但去年螞蟻集團舉辦的黑客松比賽中,一位不懂代碼的女性員工憑藉對用戶需求的敏銳洞察,利用AI工具完成項目開發,並獲得第一名。“未來缺少的不是會寫代碼的人,而是真正能洞察客戶需求、更懂人的‘AI時代產品經理’。據我觀察,女性在這一崗位工作的比例相當高。”
“腦力”則是指一個人的數字素養。彭翼捷認爲,提升整體數字素養,將是女性發展的最強動力。“螞蟻集團和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等機構共同發起的‘數字木蘭’系列計劃,已支持2.1萬名鄉村女性和返鄉青年實現家門口數字就業,幫助她們提升‘腦力’。”她提到一個案例,在小縣城工作且沒有任何技術背景的趙楊娟,在該計劃幫助下,成爲一名人工智能訓練師,如今帶領團隊從零學習醫療知識,並能完成腦動脈瘤標註、藥物分子式標註等很多醫療領域的專業標註任務。
有了“心力”“腦力”,還要有“體力”——全社會的身體力行,既鼓勵女性大膽嘗試數字化就業崗位,也倡導社會各界給女性提供數字化就業的實踐機會。彭翼捷指出,越來越多企業、社會力量正在爲女性創造“生育友好型崗位”“家庭友好型崗位”。早在2012年,螞蟻集團就發起“螞上就業”AI就業平臺,已幫助5萬多名女性在家通過雲上兼職服務獲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