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時評 | 星巴克“自習室”上熱搜的冷思考

來源: 更新:

近日,兩則新聞上了熱搜:暑假期間,家長選擇圖書館“甩手放娃”——孩子們滯留館內、追逐打鬧甚至損壞公物,使安靜的閱讀空間平添紛擾;星巴克在部分城市門店推出“自習室”,不強制消費,提供免費充電和飲水,成爲許多人眼中的“寶藏去處”。

看似不甚相關的兩種現象,表面看是城市公共空間和商業空間功能錯位,折射的現實卻是:當特定羣體對空間和服務的剛性需求對接不上最匹配的供給,便難免向未必合適的空間“漫溢”。

圖書館被一些家長當成“臨時託兒所”,是普惠托育服務供給不足下的現實映射——暑期託管機構覆蓋有限、價格門檻不低,雙職工家庭難以找到安全可靠的託付渠道,只得將帶娃壓力部分“轉嫁”給公共空間。

星巴克敏銳捕捉到低成本、靈活學習空間的市場需求,自習室甫一推出便頗受關注,則印證了公共學習空間的供給缺口——圖書館一座難求、開放時間有限,社區自習室覆蓋不足,大量學習需求只能向商業場所“遷移”。

當然,星巴克的嘗試暗含着自己的商業邏輯。咖啡市場競爭加劇,本土品牌來勢洶洶。面對市場份額和營收雙雙承壓的困境,大量門店,尤其非核心商圈門店,亟需探索新的獲客方式和流量密碼。將閒置時段的空間轉化爲自習場所,通過延長顧客停留帶動潛在消費,同時以“公益”標籤提升品牌形象,本質上是一種“以空間換流量,以服務換口碑”的市場策略。這種嘗試的可推廣性和可持續性固然終究取決於其商業回報,但這種商業邏輯驅動的“類公共服務”,的確彌補了公共學習空間的不足,也爲空間和服務資源的盤活提供了思路。

然而,更值得追問的是:當商業機構能憑藉市場嗅覺精準捕捉並回應需求時,公共服務是否也能從中獲得啓發?公共服務與商業服務屬性雖有別,但“以需求爲導向”的核心邏輯並無二致。民生痛點,往往是服務創新的起點。將老百姓的“煩心事”變成“暖心事”,就是治理的大事。

隨着城市發展步入存量提質增效新階段,民生需求正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精不精”躍升。不同羣體的需求日益細化,甚至在同一公共空間內也可能存在張力——比如圖書館中,安靜閱讀和親子互動的不同需求如何得到精細化滿足?這意味着,面對城市發展中的新問題,不僅要始終豎起感知差異化需求的“敏銳觸角”,更需創新治理方式,打破空間與資源的桎梏。

事實上,針對“帶娃難”“自習難”問題,一些地方已有創新探索:上海多部門、單位共同主辦小學生愛心暑託班,並聯動博物館、科普場館等提升託管服務;有的城區將部分公共場所升級爲“家門口自習室”。這些實踐因地制宜,以靈活方式盤活資源、優化供給,讓公共空間的使用更富溫度與效率。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空間絕非機械的“容器”,它是感知民生脈動、塑造和諧社會關係、滋養文明生長的精神場域。城市治理的起點與終點皆應迴歸“人”的需求本身。“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要求城市治理者看清圖書館、咖啡館裏折射的民生訴求,將羣衆的“急難愁盼”切實轉化爲公共服務升級的清單。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