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研智能體到罕見病診斷,上海交大最新發布五項全球領先AI成果

來源: 更新:

面對人工智能浪潮,高校何爲?在7月26日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AI來發展論壇:超級智能,無界共創”主題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集中發佈了五項“全球首個”或“全球領先”AI成果。這些成果不再僅僅追求模型的規模、算力的大小,而是瞄準了科學研究智能體、端側應用、罕見病診斷、大模型記憶、數據基礎設施等一系列更垂直的核心領域。從AI基礎設施建設、垂類應用研究到教育的思考與人才引進,都彰顯了中國頂尖高校在以AI爲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的思想力與創新力。

同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高校校長高端對話”上,衆多校長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對未來科技與教育的深遠影響。

創紀錄:AI智能體重構科研“全鏈路”

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改變科研流程和產出。

此次論壇上發佈的科學基座大模型Innovator與科研智能體SciMaster,由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上海算法創新研究院及上海深勢科技聯合推出,可貫穿科學研究的讀算做全鏈路,爲醫藥、能源、材料等領域提供高效的基礎設施和智能綜合體。

深勢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張林峯介紹,上述二者的關係就像“發動機與汽車”,其中,Innovator科學基座大模型好比汽車發動機,能夠理解分子式、反應式等複雜的科學數據,並具備科學推理能力。SciMaster科研智能體則相當於汽車本身,扮演着“超級研究助手”的角色,在內部推理和調用海量外部科研工具使用之間流暢切換。二者結合達到模擬人類研究者的動態解題過程。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陳思衡介紹,在代表人類知識巔峯的HLE測試中,SciMaster超越了一衆國際巨頭,是世界上首個得分超過30的智能體,創造了32.1分的新紀錄。

如果說SciMaster旨在變革科研的“生產方式”,那麼另一項成果Data-centric AI基礎設施則致力於打造AI時代的“數據工廠”。該成果由上海算法創新研究院和上海元樞智匯技術有限公司共研,直其核心是一個AI數據庫和DataFlow數據準備工具。元樞智匯聯合創始人兼CEO湯林鵬介紹,“它能將企業內部的文本、語音、圖像、結構化數據等雜亂的多模態信息進行統一管理和處理,爲大模型準備高質量數據,從而顯著提升企業大模型的性能,爲企業賦能”。

接地氣:從手機大模型到罕見病診斷,AI走進生活

目前,大部分強大的AI服務都依賴於雲端算力,但這帶來了數據隱私、網絡延遲和計算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而如果想實現大模型本地部署,用戶又不得不在成本與性能間做出取捨。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學院發佈的“端側原生大模型”,旨在將接近雲端水平的AI服務,部署到手機、PC等個人終端上。這是全球首個端側原生稀疏大模型,通過獨有機制,其稀疏大模型降低了80%的內存運用,且不影響大模型的上下文記憶。

目前,個人AI工具大多存在記憶容量有限的問題。如何讓大模型擁有長期記憶、持續學習,是實現更高階智能的關鍵。由上海算法創新研究院和記憶張量(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發佈的全球首個大模型記憶操作系統MemOS,爲此提供了創新方案。上海算法創新研究院大模型中心負責人、記憶張量創始人兼CEO熊飛宇說,“它基於原創的記憶分層架構,能通過對記憶的生產、調度和學習,讓幫助AI能夠積累長期偏好、實現自我優化”,在個性化教育、長期陪伴型AI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此外,在AI賦能的諸多領域中,醫療健康無疑是我們身邊最受關注的方向之一。“國際罕見病日”官網數據顯示全球罕見病患者大約有3億人,超過艾滋病和癌症患者的總數,但漏診、誤診率居高不下。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學院發佈的“DeepRare:推理型罕見病智能體診斷系統”,是全球首個可溯源的該類智能體。它模擬頂尖醫生的“提問—分析—查證—推理—決策”的診斷流程,結合多智能體架構和40多個醫學知識數據源,生成帶有完整證據鏈的罕見病診斷建議。“在上海新華醫院的測試中,其診斷精度已超過5年資醫生。”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張婭說。

“育人之變”:打開大學的邊界,培養未來人才

在院士主旨報告、高校校長高端對話、青年科學家對話、AI重大科研成果發佈等環節,論壇也探討範圍涵蓋教育教學改革、科研範式變革及青年人才培養等熱點議題。

圖靈獎得主約翰·愛德華·霍普克羅夫特(John Edward Hopcroft)、中國科學院院士鄂維南分別作主題報告,深入解析人工智能如何引領教育與科技創新。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主持了“校長高端對話”,邀請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張立羣、同濟大學黨委書記鄭慶華、南京大學校長談哲敏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傑才共話人工智能時代的科研與人才培養。

多位校長談到,AI已經進入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給社會生活帶來了深刻變化,且在科研領域提供了工具範式的創新。比如,對於數學這樣的基礎學科,AI可以提高其落地的概率;在氣象預報領域,AI可以通過預測颱風,提前預測風力發電量,產生巨大效益;在建築設計領域,AI可以參與設計高樓臺風阻尼器參數,精準降低颱風對高樓的影響。

大學作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如何在AI上找到自己的優勢?有校長認爲,機器智能與人類智慧是兩回事,大學作爲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企業的成果,也有賴於大學“從0到1”的研究。

也有多位校長談到,“人才是第一位”,大學在人才培養的多樣性、長週期方面,是企業不可替代的。AI給大學的學科教育帶來了巨大影響,大學在未來,應該更注重培養人的能力,打開大學的邊界,培養人才,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與此同時,TR35青年論壇彙集青年科學家代表,分享其在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的實踐經驗。“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青年優秀論文獎”頒獎典禮也同期舉行,以激勵青年人才不斷創新突破。

本次論壇還重磅發佈了由人工智能學院發起、傑出校友助力的“上海交通大學AI未來基金”,旨在支持人工智能研究與頂尖人才引育,加速AI學術與產業的發展。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