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教育大模型亮相WAIC,這位“超級助手”讓學生告別機械刷題

來源: 更新:

7月26日,作爲首款自主可控的教育垂類大模型,“啓創·InnoSpark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智能教育論壇發佈。由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創智學院聯合研發的該版教育大模型,深度聚焦教育場景,不僅是知識庫,更是智慧導師,旨在解答教育問題,賦能學科教研,助力實現教學育人一體化。

不同於通用大模型直接給答案,當一位學生拍下數學題上傳至系統,這個AI接連拋出十餘個問題:“你覺得圖像和座標軸有什麼關聯?”“試試用畫圖的方式表示思路?” 在多輪引導後,AI甚至調用畫圖工具生成可視化圖像,幫孩子理清邏輯。

這款聚焦教育場景的國產垂類大模型,正試圖用AI技術破解教育內卷,讓學生告別機械刷題,爲教師裝上智能“助教”,也幫助家長擺脫輔導焦慮。

相比通用大模型,教育大模型團隊首席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現場闡釋該模型凝聚三大核心突破:在塑造正確價值觀、培養創新思維、實現因材施教方面優勢顯著,直擊教育本質。

袁振國介紹,經過第三方測評,“啓創・InnoSpark 教育大模型” 在價值觀、個性化、創造力、知識點講解、引導式的教學、跨學科的案例生成和情景化出題等 7 個要素上,與目前最優秀的大模型包括 DeepSeek、GPT4.0 等進行比較。“目前,我們的教育垂類的大模型超越了其他通用大模型。”

現場技術演示中,模型實時生成啓發式數學講題與古詩文創作輔導案例,展現 “人機協同” 新範式。研發團隊負責人、華東師範大學上海智能研究院院長周愛民教授表示:“今年 9 月完成備案正式上線後,模型將作爲智能時代的重要教育基礎設施對外提供公開服務,提供更加完善的育人功能,成爲百萬教師的‘智能夥伴’。”

周愛民還談到,“啓創・InnoSpark 1.0”是一位深諳因材施教的“超級助手”:內置 1 萬多種學生畫像,能根據年齡、知識水平甚至性格差異調整教學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還將“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的育人智慧注入AI大模型。在試點中,學生通過 “拍照講題” 功能與 AI 互動時,平均會經歷 6-10 輪對話,AI 始終引導思考而非灌輸答案。

他還展示了一個案例:“給小學一年級講一元二次方程,它會先鼓勵再說明‘這個知識點八年級才學’;給初二學生講,就會拆解步驟並附加練習;給高中生則直接提供公式和拓展思路。” 這正是該模型採用教育學 “最近發展區“理論 ——通過教學激發學生的潛力,既給挑戰,又不讓學生因太難而放棄。

教師也成了受益者。該模型能自動生成跨學科教案,一位物理與地理老師合作設計課程時,AI 生成初稿後,教師可直接圈選內容提出修改意見,系統會實時優化並補充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該大模型強調 “價值對齊”,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基於該大模型,一位物理老師開發的 60 多個教學應用,已能輔助學生從編程到實驗設計的全流程學習,甚至能融入曹衝稱象等中國典故,在解題中融入傳統文化典故。

周愛民表示,教育大模型 InnoSpark 的核心理念不是替代教學,而是成爲教師的 “智能夥伴”、學生的 “成長助手”。大模型的終極目標是構建 “師-生 - AI” 協同生態,讓教育迴歸 “激發創造” 的本質。

據悉,該大模型的核心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僅30歲,得到了上海市教委、上海創智學院的大力支持,更有上千名一線教研員、教師、師範生參與數據標註與測試。

該大模型採用 720 億參數版本,同時開源輕量版本,適配不同設備。目前,上海已有部分學校和師生試用,“更多人的使用和反饋將加速大模型迭代,我們非常歡迎用戶們提出意見以進一步改善體驗和效果。”預計今年9月該大模型將正式上線,這位“教育超級助手” 蓄勢待發。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智能教育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爲,大模型爲教育帶來了精準化、個性化教學路徑規劃等前所未有的機遇,未來,教育領域有望迎來從 “標準化生產” 到 “個性化生長” 的深刻變革,爲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奠定堅實基礎。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梅兵認爲,教育大模型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支撐未來教育生態重構的“新基座”,是人工智能教育全場景、全流程的關鍵基礎設施。

WAIC智能教育論壇以“智能教育在中國:大模型、好案例、新產品”爲主題,匯聚全球頂尖學者、教育實踐者及產業代表近2000人蔘會。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