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記賬、AI自動做實驗?復旦 “星河啓智” 平臺破解科研痛點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點亮黃浦江兩岸,一年一屆的科技盛會又一次在上海拉開帷幕。7月26日下午,星河啓智·科學智能開放合作論壇在世博中心舉辦。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兩院院士、產業領軍人物等全球頂尖大咖以及一線青年科研技術代表共聚一堂,深度探討科學智能的前沿與未來。
論壇上,“星河啓智科學智能開放平臺”(以下簡稱“星河啓智”)及“早期中華文明多模態大模型”正式發佈。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院長、無限光年創始人漆遠說,希望將平臺打造爲開放協同的科研“新基建”,構建以科學家爲中心的全鏈路AI賦能平臺,讓各領域的科學家站上科學智能舞臺中央。
“在科學智能2.0時代,科學家通過‘AI望遠鏡’——即具備智能化科學推理、動態決策規劃及實驗閉環的智能體(Agentic AI),可以直抵高價值前沿科學問題的本質、挖掘未知的答案。”他說道。
從“AI賦能科學”到“以科學家爲中心”
“過去我們談論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賦能科學),AI科學家跨界進入物理、化學等領域取得驚人突破,這是科學智能的1.0時代。”漆遠這樣評論目前科學智能領域的發展。
然而,真正的科學繁榮,需要讓千千萬萬的領域科學家成爲主角,“他們擁有最深刻的領域洞見,卻可能因AI技術壁壘而受限。我們要做的是構建一個開放平臺,讓AI成爲他們召之即來的強大夥伴,這就是我們理解的科學智能2.0——以科學家爲中心(Scientist-centered)的AI”。
作爲全鏈路科學智能開放平臺,“星河啓智”旨在破解相關卡點,爲科學家提供從數據、模型、算力、實驗驗證到衆研社區的一站式智能體解決方案。平臺匯聚了覆蓋12個科學領域、超4萬個數據集、總規模達12PB的高價值可信科學數據,並打造“科學智能模型萬能倉”,預置超200個打開即用的前沿模型。
這極大地降低了科學家使用AI工具的難度。“不必人人成爲AI專家,通過平臺,研究人員就可以低成本、低門檻地‘淘’到所需的數據和模型或利用平臺工具鏈構建自己的模型,或者使用科學智能體去解決自己關心的前沿科學問題。”漆遠說。
AI在科學領域深入發展,另一關鍵點就在於算力。科學研究常需在AI模型訓練(GPU密集型)與傳統科學計算(CPU密集型)間高頻切換。“星河啓智”的特色智算平臺,通過底層技術優化,實現了GPU與CPU算力的深度融合,極大提升了異構計算效率。復旦大學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程遠介紹,平臺能爲特定科研場景帶來數倍乃至千倍的加速,讓原本耗時數月的計算,有望在數天甚至數小時內完成。

獨特機制促進共享加速共創研究
在促進數據流通、乾溼實驗閉環方面,“星河啓智”也提供了自己獨到的解法,通過獨有的區塊鏈技術,賦能衆研科學社區,促進科學研究的開放、共享、共建。
在科學界,數據流通一直面臨權屬以及貢獻計算的問題。科學數據往往是研究者通過大量實驗積累得來,提前共享對於研究人員而言,往往有諸多顧慮。“很多人會到發完論文、甚至快退休了,才把數據公開。”程遠告訴記者,“星河啓智”通過構建基於區塊鏈的科學數據生態解決數據權屬問題,“區塊鏈相當於‘可信的記賬’,可以記錄每一個人對於數據的貢獻,甚至對每一次數據加工的貢獻。”而在未來,這些貢獻可以轉化爲積分,兌換算力等相關資源,以此激勵共享。
此外,平臺着力打通乾溼實驗,即實現AI模擬預測(幹實驗)與真實物理世界實驗(溼實驗)無縫銜接,並鏈接相關科學家、實驗室與企業。缺乏AI能力的科研企業、實驗室,可以藉助平臺的AI智能;而引進了頂尖設備的實驗室及科研企業,也可以共享富餘設備給需要的科學家。未來甚至可能直接實現從AI到具身智能的自動實驗,從而大幅助力科研工作。漆遠舉了一個例子:“AI提出一個新材料分子式的假設,平臺可調度自動化實驗設備去合成、驗證。這不僅是加速,更能催生過去無法想象的‘狂野’想法,並快速得到驗證。”

深厚文脈遇上AI,打造文科大模型新範式
爲了服務各領域科學家,各種類大模型不可或缺。論壇同步發佈的“早期中華文明多模態大模型”,就是“星河啓智”模型萬能倉中的特色模型之一。這也是全球首個聚焦早期中華文明的AI大模型,由復旦大學、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與上海創智學院聯合研發。
“我們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斷裂的古老文明,其源流研究具有無可比擬的文化與學術價值。”復旦大學校長助理、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理事長、上海創智學院副院長吳力波表示,“這個項目不僅是回答‘我們從哪裏來’,更是爲文明傳承與互鑑構築數字基座。”
模型不僅整合了甲骨金文、方誌輿圖等海量公開史料,更深度融合了復旦在中國史、考古學、古文字學等領域的百年學術底蘊和珍稀數據資源。百餘名文史哲領域碩、博、博後組成的專業團隊,通過整理標註10000個高質量問題及其答案,確保模型評測系統的精準有效性,並能適配人文研究的多元場景與複雜需求。“它現在是非常好的人文學科助手,隨着能力的不斷演進,將來甚至可能成爲人文學科通才。”吳力波說。
從“AI for Science”到“AI for Humanity”,“早期中華文明大模型”將人文科學特有的批判性思維、證據鏈考據等研究方法論,通過多智能體工作流的形式,深度嵌入模型架構,創造了新的文科大模型範式。“例如,生成一份考古報告,模型會遵循考古學的研究範式,自動進行文物信息整理、時空關聯分析與多重證據比對。”復旦大學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研究院研究員、上智院AI科學家朱思語說。得益於專業數據與研究範式的雙重加持,該模型在回答高難度、爭議性問題時,能提供遠超通用大模型的、具備完整證據鏈且可溯源的深度分析,成爲提供強大的研究助手。
“星河啓智”平臺正和一系列垂直領域大模型相互賦能。這背後,是上海的獨特優勢:依託頂尖綜合性大學的深厚學科積累,協同新型研發機構的AI工程能力,共同攻堅重大科學與人文問題。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上海發佈”,清晰地勾勒出一條推動科學智能從AI科學家走向普惠領域科學的路徑。其核心,正是論壇發佈的《開放科學全球學術合作倡議》所倡導的,推動構建開放、包容、協作的全球科學知識生態。
或許,在未來,“科學無界”不會再是一句口號。技術的發展與迭代,最終會將科技成果轉化爲普惠產品,而不再讓技術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越來越多的人,不論是科學家、還是普通人,都有機會利用開放共建的科學平臺,做出屬於自己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