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民生服務和特種應用,人形機器人都在這裏“學本領”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衆多人形機器人紛紛亮出絕活:跳舞、旋轉、登臺表演自然精彩,而一個個應用場景裏的實際演示更是令人期待。
商超裏,2臺Butler機器人自己移動取貨、結賬,像個小店員;汽車工廠場景裏,取料、擺放、操作工具,青龍v2.5樣樣行;地瓜機器人帶着國產“大腦”,和觀衆互動遞飲料;青鴻芯片機器人會自拍,還能和鴻蒙系統互動,低自由度的靈巧手會跟着視覺信號而動……這些實用技能都來自一個“技能學校”的訓練,那就是位於張江科學城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訓練場。
作爲國內首個能同時容納上百臺不同類型人形機器人訓練的空間,這裏正在通過大模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人形機器人開展精細化操作與複雜場景訓練,爲它們未來走進工廠、醫院、家庭等場景打下基礎。
場景
一走入訓練場,記者就看到10多個細分訓練場景,涵蓋智能製造、民生服務和特種應用3個領域。不管是工業裏的零件搬運,還是醫院內的輔助護理,乃至特殊環境下的作業,各種人形機器人都能在這裏開展針對性訓練。
國地中心市場總監楊正葉表示:“我們始終認爲,數據驅動是具身智能快速落地的一條捷徑。因此,訓練場裏選取的都是目前需求比較急迫的場景,好讓這些機器人能儘早幫助人類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非常具體的訓練場景其實源自不同企業的實際需求,例如,長虹集團鉸鏈盒高精度上下料場景,針對的就是冰櫃自動化生產;海爾、海信和康佳的高精度雙手協同裝配加工場景,則針對洗衣機的組裝和檢測以及電視機的裝配等。
“這些是我們主動向生態夥伴收集需求後自行搭建的場景。”楊正葉透露,今後訓練場還會引導更多企業加入進來,搭建他們希望的應用場景,國地中心負責收集數據乃至搭建模型,從而進一步加速落地步伐。
模型
要讓機器人學好本領,離不開厲害的“教練”——大模型。這裏有兩個重磅模型。
一個是國地中心和華爲一起研發的“龍騰”VLA具身操作大模型。它學了600多萬條數據,包括機器人真機訓練的“白虎”數據集和仿真場景的合成數據,再加上華爲的國產算力和雲訓練工具幫忙,部署到青龍、智元、星海圖等不同機器人身上後,機器人的適應能力和自主幹活的本事明顯變強了。
另一個則是國地中心攜手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發佈的書生具身操作大模型InternVLA-A1,模型融合“白虎”異構數據集、虛實混合操作數據及多源異構數據合計約600萬條數據進行聯合訓練,具備場景理解、任務想象與精準執行能力。
數據
在現場的大屏幕上,記者看到了一個最新數字:當前已採集260多萬條數據。而到今年年底,目標定在了1000萬條。
“訓練場是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數據集建設的基礎。”楊正葉介紹,從數據採集、處理、存儲,到定製訓練、部署、測試,國地中心能“一條龍”幫機器人解決數據問題,打破數據孤島。
爲了讓數據更靠譜,這裏還打造“六源融合+四層任務+異構統一”採集框架。簡單說,就是從互聯網、仿真場景、人體動作等6個來源收集數據,按場景、任務等4層結構整理,還通過雙重驗證保證數據質量,再用三級測試體系檢驗效果。
“未來的人形機器人會來自不同的公司,因此,肯定要先解決數據泛化的問題。我們會着重研究數據的通用性,包括數據轉換、機器人結構規範等路徑。”楊正葉透露,訓練場共享機器人訓練數據,有望更快提升它們在工業、醫療、服務等不同領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