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腦科學:抑鬱症治療迎來“突破前夜” | 小荷尖尖 民企爭先



人工智能(AI)發展一日千里,究其根本是在學習和模仿人類智能。而人類的思維、理解和決策能力,則是由大腦決定的。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未解之謎,便是人類自己的大腦。
由銀河腦科學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劉河生髮明的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技術,成功繪製出世界上首個全腦功能網絡,基於此研發的個體腦功能剖分技術,被《柳葉刀》評價爲“神經影像學的轉折點”。如今,科技成果成功實現轉化,在抑鬱症、孤獨症、帕金森綜合徵、失語症、運動障礙、睡眠障礙等多種腦疾病的臨牀試驗中均取得了突破性療效。
“工科生”帶來醫學新突破
去年8月,人民廣場區域內,隸屬黃浦區科委的一家創業孵化器內,一間專門治療各類大腦疾病的診所與研發性質的科技企業開張了。企業落戶前夕,黃浦區相關部門曾兩赴企業實驗室考察,談到了科技迴歸都市的趨勢和“中央科創區”科創街坊的規劃,向這家腦科學領域全球領先的初創企業拋出橄欖枝。
大腦的組成很簡單,七成是水,此外便是蛋白質和脂肪。然而,大腦卻包含足足1000億個神經元,據說恰好與銀河系的恆星數量相當,它們產生思想、指導行爲,似擁有神祕而無窮的力量。儘管人類對大腦的研究已經持續了上千年,真正的突破性進展卻是近幾十年來發生的。
2011年,當時還在哈佛大學醫學院任教的劉河生髮表一篇論文,對外宣佈通過靜息態功能核磁共振技術看見了人類大腦裏的氧氣表達,這意味着人們得以史無前例地清楚看到大腦究竟是怎樣工作的。同一年,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馮國平證實,SHANK3基因突變可導致實驗小鼠出現孤獨症樣行爲,後續研究發現這一基因的不同突變會在小鼠中產生不同影響,這表明人腦不僅具有可塑性,甚至一些缺陷也是可逆的。
在學科交叉中,誕生了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而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則發生於上海等臨牀資源豐富、患者需求廣泛以及科創氛圍濃厚的地方。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完成本碩博學習的劉河生,爲影像技術等醫學檢測設備帶來了工程技術上的突破,與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相結合,使得人們對大腦的認知來到了新高度。原來,每個個體的腦功能連接不盡相同,大腦實際上有213個邊界清晰、定義準確的功能分區……
由此,帶來了治療腦部疾病的希望。不論先天或是後天的腦功能障礙疾病,醫生都可以讀取患者全腦信號,並生成個體腦功能圖譜,分析並尋找異常環路、計算靶點和治療參數,以實現對異常腦功能的精準治療。

最短距離帶來最快轉化速度
今年初,已是百歲高齡的指揮家曹鵬走上舞臺,帶領“星星的孩子”演奏《號手的假日》。一曲終了,臺下掌聲雷動。
銀河腦科學首席執行官周錦源也在觀衆席,他鼓掌不只因爲感動,更因爲有了新的合作想法閃現腦海,“孩子們爲自己而驕傲,這樣的情緒流露單純依靠醫療手段很難達到”,當音樂配合醫學,對於治療孤獨症患者或許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連日來,銀河腦科學與曹鵬公益基金會緊密溝通,雙方都熱切期盼能夠促成合作。
去年以來,前來診所治療的更多是帕金森與自閉症患者,“一老一小”分爲兩個治療區,“星星的孩子”因爲神經環路受影響,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爲,常常需要家長和護士一起“哄着”接受治療,當溫和的磁波精準抵達大腦患病區,會發出“噠噠噠”的聲音。
“今年我們將重點攻關慢性意識障礙,目標是將腦外科手術病人喚醒率提高10%,預計能造福十萬患者。”周錦源介紹,腦功能疾病可能會發生在任何年齡段的人羣身上,譬如兒童、青少年可能會患孤獨症,成年人則面臨抑鬱症、帕金森綜合徵、漸凍症等的困擾,隨着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阿爾茲海默症、卒中後偏癱、卒中後失語患病率也在同步提升。因此,治癒病人不僅造福每個具體的人,更能爲社會節約運行成本。
在上海成立半年來,銀河腦科學不僅獲得了營商服務與政策方面的扶持,同時也在黃浦區有關部門牽線搭橋下,與區域內三甲醫院、全市最大康養醫院等開展密切合作,目前銀河腦科學與瑞金醫院成立聯合實驗室,實驗室就位於診所樓下一層,正在緊鑼密鼓裝修中,最短距離帶來科研成果最快轉化速度,有望惠及更多人羣。

記者手記:科技創新支撐妙手仁心
我們至今仍未知曉大腦全部的祕密。大腦是自然科學研究的“終極疆域”,卻是科學界的共識。
譬如,人類大腦究竟怎樣維持高效低耗能精密運轉的?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能突破制約AI發展的瓶頸:算力和能耗。種種未解之謎,吸引人們上下求索。
邊科研邊療愈,是科學家劉河生投身創業的初心。妙手仁心的背後,須有強大的科研能力爲支撐,問題爲導向、勇於創新,才能實現“從0到1”的突破,也有了“從1到100”的異軍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