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鄰反目成仇,53年友誼毀於一旦,中方送出一句忠告和一個邀請

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稍有不慎一些關係密切的國家之間就會有所敵視,這恰好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天下熙熙皆爲利來。”
在國際關係之中並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美國爲了美國優先將目光投向歐洲的時候,人們再次理解了這一點,近鄰之間的反目成仇更是數不勝數

印度與孟加拉國就是其中之一,53年的友誼毀於一旦,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送出一句忠告和邀請,我國的忠告是什麼呢?
位置相近,關係較好
孟加拉國與印度的地理位置非常近,雖然印度與我們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但是在亞洲衆多的國家之中,印度的實力還是非常強勁的
對於孟加拉國來說,他們也不敢得罪印度,甚至此前在印度與中國之間的方案之中選擇了印度。
此前的時候,孟加拉國想要修築水利工程,我國企業也參與其中,並且已經設立好物美價廉的方案,對於這個方案孟加拉國也是非常滿意,甚至多次誇讚我國企業的方案。

然而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最後其選擇的是印度,與印度佔據了河流的上游,而孟加拉國佔據的河流的下游也有一定的關係。
對於孟加拉國這樣的做法,我們也有所理解,畢竟如今孟加拉國在實力方面與印度確實有所差距,其也擔心印度給他們使絆子。
並且印度本身就是一個小氣的國家,一切都以自己的利益爲重,在他們看來,孟加拉國不選擇自己是因爲對自己不滿意,還未清楚印度的實力。印度有可能會對他們採取一定的措施。
當然對於很多孟加拉國的民衆而言,他們其實是不願意的
然而此前的孟加拉國的領導人哈西娜卻對於印度極爲親密,在其執政的15年的時間裏,其對於印度方面可謂是言聽計從。

孟加拉國內部也將其視爲明顯的親印派,在哈西娜的領導之下,印度與孟加拉國的關係非常要好。
反目成仇,毀於一旦
當然此前的時候孟加拉國與印度的關係就非常好,截止到哈西娜執政結束,印度與孟加拉國的友好關係已經持續了53年之久。
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哈西娜的政權竟然結束的這麼快。
一直以來孟加拉國都在接受印度的大額貸款,孟加拉國本身的經濟發展很慢,在印度的支撐之下,孟加拉國才得以發展。
當然在一定程度上印度的出現也阻礙了孟加拉國的發展。哈西娜在執政期間根本不聽別人勸告在一切事務上都我行我素,當然這樣的做法勢必會引起人民的反對。
在去年8月份的時候,哈西娜因爲國內衆人反對公務員配額制度而下臺,下臺之後其直接流亡到印度。
孟加拉國民衆自然是希望哈西娜能夠接受應有的處罰,然而印度卻收留了她,這讓孟加拉國民衆難以接受。

孟加拉國的臨時政府,多次要求印度能夠引渡哈西娜,印度與哈西娜之間的關係確實非常要好
不知道什麼原因,印度拒絕的孟加拉國臨時政府的請求,就這樣兩國之間的關係一落千丈,雙方之間的高層互動也陷入了僵局之中。
訪問我國,給予忠告
在此前印度方面的外長還公開指責孟加拉國對印度的指責,其表示這些指責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其表示孟加拉國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立場,自行決定,他們想要與印度建立什麼關係。
如今的孟加拉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接受印度的貸款,顯然印度的這番話有威脅的成分。

對於印度的威脅,其實孟加拉國也是有所畏懼的,畢竟他們的實力確實相差很多。
然而孟加拉國開始另闢新路,將目光投向了我國。
在近日,孟加拉國方面組織了代表團訪問我國,在此代表團之中有媒體、政治各界人士,一共22人,其在我國展開爲期10天的訪問。
孟加拉國的高層與我國高層要進行一定的會談。
孟加拉國方面表示這是由我國發起的一次中國與孟加拉國之間的友好交流,此次代表團有各界人士組成,從中也能夠看出中國對於孟加拉國的關注。

針對如今印度與孟加拉國的關係不斷惡化,我國方面給予了印度一定的勸告,我國國際關係方面的專家表示,印度方面不應該將整個南亞次大陸據爲己有。
這種錯誤的定位,有可能會使得印度在之後的國際發展之中喫虧。
此次孟加拉國前往我國並非是近期第一次,此前的時候孟加拉國也派人前往我國進行友好會談,我們對待孟加拉國的態度一直非常友好,也願意爲孟加拉國提供一定的援助。
在我國的認知之中,孟加拉國是我國南亞地區的重要合作伙伴,在貿易領域尤爲突出,我國與孟加拉國在2024年的時候,貿易額就達到了240億美元,而且在規模如此大的貿易額之中,大都是我國往孟加拉國出口的物品。
在孟加拉國的國家防備之中,有將近7成都是由我國的提供的,一直以來兩國之間的關係也極爲親密,此次溝通肯定會使得兩國之間的關係更上一層樓。

面對這樣的情況印度自然有所不願,所以不斷的對孟加拉國進行制裁以及威脅。
印度本以爲制裁與威脅能夠讓孟加拉國對於印度的實力有所認知,兩國之間回到此前的關係之中,其實不管什麼時候,印度與孟加拉國並不對等,這是兩國之間僵化的根源,如果印度持續這樣,兩國之間的關係只能越走越遠。
參考信源:《“與印度關係緊張”,一支22人的孟加拉國代表團啓程訪問中國》觀察者網2025-02-25 18:18
《孟加拉國臨時政府“首次對華高級別訪問”,中方:願推動中孟關係不斷向前發展》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