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延安的屏障!這片紅色熱土值得被看見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越來越多紅色熱土上的動人故事正在被髮掘、被看見。
“一條蔚汾河,半部晉綏史!”作爲晉綏抗日根據地的中心,位於蔚汾河畔的山西省呂梁市興縣革命文化底蘊深厚,是一片光榮的土地。抗戰期間,它作爲延安的屏障與樞紐,使得侵略者難以進犯紅色心臟,夯實了抗日戰爭最終勝利的基礎。而歌曲《九九豔陽天》、歌劇《劉胡蘭》、小說《呂梁英雄傳》等重要文藝作品以及第一支破傷風抗毒素誕生,也與這片土地密切相關。以該革命老區爲題材創作的六集紀錄片《蔚汾河畔豔陽天》正在多個平臺播出,引發學界廣泛關注。該片以興縣人民的視角和情感反映宏大主題,既講述了興縣的歷史人文,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興縣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史內容,又呈現了今天興縣的新變化、新風貌,真實再現了“對黨忠誠、無私奉獻、敢於鬥爭”的呂梁精神之魂。

“一直以來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對興縣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的歷史地位、價值、影響的宣傳和挖掘不夠。因此,《蔚汾河畔豔陽天》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挖掘、梳理、擦亮和發揚興縣的革命文化。”紀錄片《蔚汾河畔豔陽天》學術座談會日前在京舉行,總撰稿陳建祖如是表達這部紀錄片的緣起。
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認爲,該片對晉綏紅色歷史進行視覺化的表達呈現,把革命歷史和當代社會發展相結合,在藝術和敘事方式上既把握了分寸感又有着較大的突破,深刻反映了晉綏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歷史和興縣人民羣衆的生活風貌,體現了歷史態度和當代人的責任,對傳承歷史、宣傳興縣乃至呂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部片子將他者的眼光和在地的角度結合起來,同時富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生動的文學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表示。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閆東從片中看到,歷史的考古,紅色的記憶,文化的符號的三重維度構建起跨越幾千年的精神統一。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楊舟賢關注到這部片子多模態敘事手段的創新,尤其是以木刻版畫插畫的形式進行歷史場景展現,既可以迅速將觀衆引入特定的時代氛圍,又契合了當代觀衆的一個審美需求。

山西省晉綏文化發展教育基金會祕書長段曉飛,是堅守晉綏革命根據地的革命老前輩段雲之子,也是片中出鏡人物之一。他指出,該紀錄片讓更多的人瞭解興縣這片紅色熱土,將進一步推動興縣文化產業繁榮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座談會上,多位專家建議紀錄片《蔚汾河畔豔陽天》在新媒體語境下做好二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