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版《英漢大詞典》到“生命書寫”熱潮,譯文出品透露閱讀風向

來源: 更新:

今年,哪些優質圖書將被申城引進出版?“上海出品”如何爲讀者打開一扇扇“世界之窗”?27日在世紀出版園舉辦的2025上海譯文出版社閱讀風向推介會上透露,多部海內外新著年內將陸續出版,涵蓋文學經典、生命書寫、女性題材、非虛構等領域。

第三版《英漢大詞典》將上市

作爲中國重要工具書出版的標誌性成果之一,歷經十年修訂的《英漢大詞典》(第3版)已啓動印製,預計4月中旬首發上市,首印2萬冊。此次編纂修訂對大型工具書編纂技術路線做了大膽探索,堅持“查得率優先”原則,對前版詞典做了系統性增新、補缺和改錯,涉及修訂條目超過總詞條數的30%。這是該詞典繼1989年首版和2007年第2版後又一重要更新,將同步積極推進工具書數字化。

據透露,《英漢大詞典》(第3版)爲單卷本大型英漢類工具書,約2000萬字,收錄25萬條目,涵蓋語詞與百科內容。詞典在繼承前兩版優勢的基礎上,注重語言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結合,系統梳理了英語與漢語的對應關係,並增補了大量新詞、熱詞及專業術語,反映了英語語言的最新發展和漢語表達的變遷。同時,詞典在學科知識體系上進行了全面勘校和升級,覆蓋自然科學、哲學社科、文學藝術等90多個領域。

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線上翻譯工具層出不窮,AI時代編纂打磨大部頭紙質工具書價值何在?“準確權威,這是《英漢大詞典》的核心競爭力。機器的吞吐並不能替代個體的學習。”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介紹,新版在重視內容的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穩定性和簡明性的同時,吸收新的知識成果和新的語言證據,如人工智能領域、數字文化領域、社交媒體領域的新詞等,嘗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對英語世界語言使用的影響和貢獻融入詞典內容,從而形成中國人自主的英語語言知識體系,體現詞典的學術、文化和社會價值。

《英漢大詞典》是第一部由中國學者自建第一手資料語庫、獨立研編的原創大型英漢詞典,被譽爲中國原創雙語工具書“旗艦作品”。這一重大出版項目是上海積極參與中國文化基礎建設、融通世界有益思想文化資源、服務國家語言戰略和國家文化戰略的代表性作品。該詞典在1989年和1991年相繼推出上下卷,獲海內外專家學者認可,並進入聯合國翻譯處,成爲工作人員案頭必備工具書。

《英漢大詞典》(第2版)編纂工作於2001年啓動,仍邀請原詞典主編陸谷孫主持。第2版除了對原大詞典中的硬傷勘誤糾錯,更着重於更新專名和術語的信息,增補英語新詞、新義、新用法,同時對詞典的微觀結構進行改進性修正。第2版收錄詞條約22萬,其中增2萬餘條新詞新義,設附錄13種,力求文字規範,詞彙覆蓋面廣,顯現詞典與時俱進的致用性,力求科技與人文精神兼具。

2014年《英漢大詞典》(第3版)編纂在上海啓動,採用新型編纂組織架構,即以主編爲核心,結合散點式編輯網絡和讀者融入計劃,廣泛吸收社會力量參與編纂。

這部被消費者市場認可的“國民詞典”,紙質版本累計印數近70萬冊,搭載《英漢大詞典》的電子產品累計銷售約150萬份。精裝標準版全面上市後,《英漢大詞典》(第3版)將在明年推出“輕裝本”,滿足不同讀者需求。

給讀者翻開經典的新理由

上世紀80年代末起,你幾乎能想到的國外經典小說,都打上了“上海譯文”烙印——《簡·愛》《呼嘯山莊》《紅與黑》《巴黎聖母院》《安娜·卡列尼娜》等“熱得燙手”,引發中國出版業的世界文學名著出版熱。

今年,備受讀者關注青睞的“譯文版插圖珍藏本·世界文學名著”和“企鵝布紋經典”書系,都將推出新品。插圖珍藏本《卡拉馬佐夫兄弟》將文學巨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巔峯之作以極致裝幀呈現;“企鵝布紋經典:俄國文學專輯”精選四部俄國文學傳世經典,有望再掀一波閱讀風潮。

“譯文插圖珍藏本·小經典”與“企鵝經典小布紋系列”也將於今年面世,爲讀者提供更豐富多元的經典閱讀選擇。作爲“譯文插圖珍藏本·小經典”系列第一部的《安徒生童話與故事全集》爲“現代童話之父”安徒生誕辰220週年紀念版,由北歐文學研究專家石琴娥從丹麥語直譯,保留作品原汁原味。新書系將延續典雅設計工藝與精美插圖排版,獻給“長大後的小孩”。

拓寬女性書寫的視角

“女性主義”並不是女性作家唯一標籤,波伏瓦、阿特伍德、桑塔格等知識分子寫作正帶來更深邃思考。

波伏瓦作品責任編輯繆伶超介紹,今年出版的《青春手記》和《老年》分別寫于波伏瓦人生一頭一尾——首次在國內出版的《青春手記》是波伏瓦18歲至22歲的私人日記,是個人成長實錄,更是自由女性誕生的重要見證;而《老年》則探討“老年意味着什麼”和“老年在我們社會里的真實面貌”,以全新眼光來看待老年,理解人的本質與人生終極意義。

新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男性優先主義》揭露日本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現象,從公共空間安全問題到職場中性別歧視現象展開解析。作家蘇珊·桑塔格《誰在定義女性》收錄其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的重要文章,涉及女性衰老、美的標準等議題。另一部非虛構《男性製造》則將焦點轉向科技領域,探討人工智能和算法中的性別偏見,呼籲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反思。這些作品共同構建了更立體的女性敘事框架,將視角延伸至科技倫理、代際創傷等命題。

“生命書寫”熱潮持續湧動

此前,《我在北京送快遞》《趕時間的人》《我在上海開出租》 等圖書讓“素人寫作”一詞走進讀者視野,掀起原創自述作品的出版風潮。在編輯趙陽看來,比起“素人寫作”概念,“生命書寫”能更全面統括這類反映身邊故事與近前現實的原創自述作品。

比如,今年將出版的《我是寨子里長大的女孩》,以真摯筆觸傳遞生命溫度與生活勇氣,作者扎十一惹以獨特視角記錄自己從雲南深山彝族村寨走向城市的蛻變歷程,爲彝族女性的多樣人生留下珍貴寫照,也爲讀者提供了關於女性自我覺醒與成長的深刻視角。

業內判斷,“生命書寫”仍在升溫,將是未來五年的出版潮流、內容風向標。這背後也反映了大衆對紀實類非虛構領域的持續關注。老年社會、氣候爭端、新能源賽道、積極療愈等題材新書,向世界不斷提出追問,展現好故事自帶的真實力量。以原創非虛構《生育是你的天賦,也是你的自由》爲例,作者系擁有30年臨牀經驗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醫師鹿羣,通過自身視角講述10個關於生育的感人故事,科普生育原理。

此外,聚焦新能源話題的《電車之心》記錄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從零到全球第一的崛起歷程,深入探討技術演進、工業製造能力提升及產業鏈協同發展,並採訪多位行業核心人物,深刻回答“新能源賽道,中國做對了什麼”。原創歷史非虛構新作《大明神木記》則以皇木採辦爲線索,再現一座蜀山被歲月掩藏的600年變遷,以及神木山地區如何影響中央王朝與西南邊疆的治理格局。

多位編輯談到,傳統出版模式“廣撒網”相對失效,用“狙擊槍”精準命中用戶需求在當下更爲迫切。一批出版項目以優質內容爲錨點,實現“內容翻新術”,力求從經典中尋找與當下生活的關聯性。

紙質書出爐後,線下空間體驗是重要的流量入口,上海譯文出版社4月將在思南公館重啓“虛構集文學展”項目,以豐富的跨界活動吸引更多讀者。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