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蘭特殊貢獻獎得主李炳淑:京劇藝術的奼紫嫣紅中,她從不曾褪色

來源: 更新:

李炳淑無疑是戲曲界的名人,她的成長經歷、藝術成就都被媒體反覆報道,今年,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特殊貢獻獎授予李炳淑,讓這位沉寂了一段時間的老藝術家再次受到熱切關注。

2004年,上海市戲曲學校建校五十週年校慶時,我全程參與策劃、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在收集優秀畢業生資料的過程中,看到了李炳淑的許多照片,知道了有關李炳淑的諸多故事。比如她曾經怎麼從安徽到上海;怎麼知書達理,尊敬師長;爲了她畢業留在上海,國家領導人怎麼做調解工作;在香港演出引起怎樣的轟動;她又是怎樣參加《龍江頌》排演;以及主演彩色戲曲故事片《白蛇傳》等等。

從初入戲校時的青澀少年,到後來在戲曲舞臺上大放異彩的表演藝術家,李炳淑的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執着。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才華,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戲曲精神。

她的藝術生涯,始終詮釋着京劇藝術的魅力與價值。

她的精湛技藝、高尚品德和無私奉獻,爲京劇界樹立了榜樣。

她的藝術成就,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京劇藝術的皇冠上,熠熠生輝。

她的經典劇目,如《女起解》《白蛇傳》《龍江頌》《楊門女將》等,成爲了京劇藝術寶庫中的珍寶,被觀衆所喜愛。

她的表演風格,既繼承了梅派藝術的傳統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獨特理解和創新,形成了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爲京劇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白蛇傳》獲得百花獎

“最傑出的梅派青衣”是如何煉成的

1961年,年僅十九歲的李炳淑,憑藉在《楊門女將》中穆桂英一角的精彩演繹嶄露頭角,被譽爲“六十年代最傑出的梅派青衣”。這一讚譽,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她的藝術之路,也爲她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劇中,李炳淑以其紮實的功底、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表演風格,將穆桂英的英勇、智慧和堅韌展現得淋漓盡致。她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腔,都彷彿帶着觀衆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讓人不禁爲之讚歎。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六十多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般轉瞬即逝。她依然是京劇界的中流砥柱,是最傑出的梅派青衣之一。這個“依然”,是對其半個多世紀藝術成就的充分肯定,但爲什麼加上“之一”呢,是因爲京劇事業六十多年來獲得極大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湧現出來,京劇事業有了一批接班人。這個可喜現象產生的原因,歸源於國家政策的鼓勵與扶持,得益於藝術家們的貢獻,當然,其中的李炳淑也功不可沒。

李炳淑在京劇藝術的道路上,始終堅守着對傳統的尊重與傳承,同時又不斷探索創新,爲京劇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藝術風格,既體現了梅派藝術的端莊典雅,又融入了自己對角色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表演風格。

在傳統劇目的表演中,李炳淑嚴格遵循梅派藝術的規範和要求,從唱腔、身段到表情、眼神,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做到完美。她的唱腔圓潤飽滿,韻味十足,既有梅派的醇厚韻味,又有自己獨特的音色和風格。

她曾回憶開蒙戲《女起解》的學習過程,整整學了一個學期,爲她打下良好的、規範的基礎,也讓她深切地體會到規範的重要性。在《鳳還巢》一劇中,她通過細膩的表演,將程雪娥的聰慧、善良和嬌羞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霸王別姬》中,她又以深情的演繹,將虞姬的忠貞、勇敢和無奈表現得入木三分。這些經典劇目的精彩演繹,不僅讓觀衆領略到了梅派藝術的魅力,也讓她成爲了梅派藝術的傑出代表。

李炳淑並不滿足於對傳統的簡單繼承,她在表演中大膽創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使傳統劇目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楊門女將》中,她飾演的穆桂英,不僅保留了傳統的表演程式,還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更加矯健的身段和更加激昂的唱腔,使穆桂英的形象更加鮮活、立體。這種創新的表演方式,既得到了觀衆的認可和喜愛,也爲傳統劇目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京劇現代戲的表演中,李炳淑同樣展現出了卓越的創新能力。她將傳統京劇的表演技巧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創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特色的京劇現代戲角色。

在《龍江頌》中,她的表演不僅讓觀衆感受到了江水英的高尚品質,也讓人們看到了京劇現代戲的獨特魅力。

《龍江頌》中的李炳淑

在《蝶戀花》中,她飾演的楊開慧,同樣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通過深情的演唱和細膩的表演,將楊開慧的堅定信仰和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展現得感人至深。這些京劇現代戲的成功演出,不僅豐富了京劇的表現形式,也爲京劇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很多傳統戲曲演員往往在創新中加深了對傳統技藝精華的理解、認識和運用。通過活學活用,既創新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又提升了傳統戲曲表演的技藝。

創新與守正的辯證關係在李炳淑身上體現得比較特殊,一方面是傳統劇目演得好,不管是開蒙戲《女起解》,還是《楊門女將》《白蛇傳》等,文武兼備,唱唸俱佳;而在掌握了傳統戲曲的表演要點後,又在新創新演的劇目中,反覆琢磨怎樣運用新的程式和新的表現手法塑造人物。這些新的程式和表現手法需要把傳統技藝掰碎了,理解透了,才能抓住精髓,運用自如。

李炳淑主演的《白蛇傳》劇照

也正因爲如此,她的每一次演出,都像是一次與經典的對話;她用自己的表演,讓觀衆感受到了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下意識地模仿楊老師”

李炳淑對京劇藝術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她卓越的表演成就上,更體現在她對經典藝術的傳承與普及上。她深知,京劇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精神追求,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去傳承和發揚。戲曲技藝是京劇藝術的核心,是演員塑造角色、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她在教學過程中,總是不厭其煩地向學生們傳授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腔的要領,力求讓他們掌握京劇技藝的精髓。

我印象中,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的優秀畢業生田慧、付佳、煉雯晴等梅派青衣都受教於李炳淑。

2008年在上海市戲曲學校舉辦的紀念楊畹農教學研討會上,李炳淑就談起教學。她說:“現在在團裏也會教一些學生,在戲校也會給田慧上課,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下意識地模仿楊老師,比如教唱的手勢等。我想這也都與楊老師在我們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分不開,我希望我能以楊老師教學的風範爲榜樣去帶好學生,楊老師敬業的精神和教學的經驗值得我好好地傳承下去,也是爲了不辜負楊老師對我的辛勤栽培。”

當我這幾天問起現在國家京劇院的優秀青年演員付佳關於李炳淑教學的場景時,付佳說:“我和李炳淑老師學過《白蛇傳·斷橋》,和李老師學習已經過去十年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老師嗓音特別甜美,雖然教我的時候年紀已大,但是依然丹田氣十足,而且每個動作都是親自示範,特別認真。”

很有意思的是,付佳獲第3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提名。

此外,上海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煉雯晴也依然記得李炳淑教授她《三孃教子》時的場景,李炳淑的教導讓她受益匪淺。

身體力行何爲“真正的藝術家”

李炳淑還特別強調藝術家精神的傳承。她認爲,藝術家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藝,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敬業精神。在她看來,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才能成爲一名真正的藝術家。

而她自己,就是這樣一名真正的藝術家。

李炳淑的尊師重教,在戲曲界傳爲佳話。她深知,自己的藝術成就離不開老師們的辛勤教導和悉心培養。因此,她始終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對待每一位曾經教導過她的老師。無論是在老師聲名顯赫時,還是在老師遭遇困境時,她都始終堅守着師生之間的情誼,不離不棄。

她曾經向京劇大師張君秋學戲,後來,張君秋在特殊時期遭受不公正待遇,處境艱難。然而,李炳淑並沒有因此而疏遠老師,相反,她依然冒着風險去看望老師,關心老師的生活。她的這份尊師重教的精神,讓張君秋十分感動,也讓周圍的人對她敬佩不已。

魏蓮芳先生也經常誇讚李炳淑,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歲月,他感慨地說:“炳淑好,沒人理我那陣,就她對我親,打老遠見我就喊。”安徽宿縣的啓蒙老師張孝庵、朱桂堂等,她也在心裏記着,確實難能可貴。

李炳淑不僅自己尊重老師,還以身作則,教導青年演員和學生要尊重老師。她在紀念週璣璋的文章中談到尊師重教的重要性:“最最基本的尊師之道,他(周璣璋)也要再三要求:見到老師要問好!這些後來果真形成習慣,而且是一輩子不走樣的習慣,這就成了素質,此生再也丟不掉了。”她的這番話,不僅是對自己成長經歷的深刻感悟,更是對年輕一代戲曲人的殷切期望。

李炳淑早年演出照

仍然是在2008年的紀念楊畹農教學研討會上,她深情地表白:我覺得我們非常有必要把老師的高尚人格、精湛技藝繼承下來,我們要一代代地傳下去,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也要繼承老師這樣的高尚品德,既要做一個好演員,也要做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

除了在國內傳承和弘揚京劇藝術,李炳淑還積極投身於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將京劇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推向世界舞臺。她曾多次隨團出訪英、美、法、荷蘭等國,用精彩的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京劇的獨特魅力,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上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舞臺上,李炳淑的表演贏得了無數讚譽和掌聲。她用自己的藝術才華,架起了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爲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瞭解和友誼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今,李炳淑雖已步入晚年,但我相信她的精神力量不會衰減,那早已超越了藝術本身。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