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真正會讀書的人而言,旅行可有可無

來源: 更新:

暑假裏,遊學、研學團四起。這些活動的主辦方常會引用一句老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與行路是對等、互補的,遊學團比一般旅行團自然更有知識含量。不過話說回來,想要增長見識,讀書是最便捷的方式——對於真正會讀書的人而言,旅行甚至是可有可無的。最極端的例子是康德,他一輩子都沒有離開哥尼斯堡,可是有人膽敢宣稱自己對於世界和人性的認識比他更全面、更深入嗎?

“通過閱讀更多書籍、研究地圖、觀看繪畫和照片,能進一步延長這些旅程,加深記憶與理解。更重要的是,這比真實的旅行更有優勢——如此臥遊的人可以隨時停下來,平靜地觀察,回放之前的畫面,如此等等。”20世紀的波蘭記者、作家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1932—2007)如是說。

卡普希欽斯基是一個既行路又會讀書的人。在爲工作四處遊走之時,他的行囊裏一直帶着一本書,希羅多德的《歷史》。於是有了《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2004)。

1950年代中期,卡普希欽斯基“第一次與他者的相遇”是受派遣去印度,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他毫無準備,幾乎一無所獲。不過,他也“因此發現了新世界”,並且懂得了“這個世界教人謙遜”。之後,他繼續遊歷四方,踏遍各大洲的一百餘個國家。

長長的鋪墊後,卡普希欽斯基正式引出希羅多德。他更是立即指出了《歷史》這本書的關鍵,在於希羅多德的寫作宗旨是“防止人類功業的痕跡被時間抹除,保留希臘人和非希臘人取得的卓絕成就,特別是記下希臘人與非希臘人之間互相爭鬥的原因”。而在這一章的結尾,他如此描述希羅多德生活的地中海-近東地區:“這是個陽光明媚的世界,有海洋和湖泊、高山和綠谷、橄欖和葡萄、羔羊和麥田——一個每隔幾年就會血流成河的明亮的世外桃源。”

大約在希羅多德出生那一年前後死去的赫拉克利特,有一個殘篇說,“戰爭是萬物之父和萬物之王”,也就是把戰爭以及各種形式的爭鬥,視爲宇宙和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希羅多德記述戰爭原因,但一直在質疑人與人爲什麼要互相爭鬥。他在字裏行間默默提示後人:不要貪得無厭,不要爭先恐後,保持節制,保持謙遜……

卡普希欽斯基大量引述《歷史》,讓我們看到了一場場戰爭的起因、過程、結果。透過戰爭的殘酷(有些比戰爭中面對面的搏殺更爲殘酷的事件發生在戰爭之前和之後),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幽暗。帶着同樣的對人性的理解和寬容,卡普希欽斯基說希羅多德:“他沒有憤怒,沒有敵意。他試圖瞭解一切,搞清楚爲什麼有人以這種方式而不是那種方式行事。他從不抱怨人……個體並非生而邪惡……使他邪惡的,是他恰好生活在其中的社會配置。”

希羅多德對人和世界的強烈熱情,讓他不像其他多數同胞那樣,以希臘人的身份自感優越。卡普希欽斯基讚美說:“希羅多德以孩子般的癡迷的熱情去了解他的世界。”“他是第一個發現世界文化多元本質的人。他第一個提出,需要接受和理解每種文化,而要理解它,就先得認識它。”“他試圖瞭解、理解和描述差異”,而他最重要的發現是:“有很多個世界。每一個都不同。”

“在希羅多德的時代,希臘語‘歷史’一詞的意思更多是‘調查’或‘探究’,這兩個詞無論用哪個,都更符合作者的意圖和抱負。”卡普希欽斯基在全書結尾說。他書名中的“旅行”一詞也應作如是解。或者借用時興的說法,這個書名約等於“與希羅多德一起遊學”。寫書的行者和兩千多年後帶着書的行者,都興致盎然地去探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同類可能有的、應該有的樣子。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