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高效供給提升居民體感富裕


編者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也是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如何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本報今刊發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相關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以“好房子”高效供給提升居民的體感富裕
■張莉
體感富裕是指一種基於生活實際體驗的主觀幸福感,住房作爲人們日常接觸時間最長的空間,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好房子”已成爲提升居民體感富裕和引導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
“好房子”五個維度:體感富裕的來源
我國居民住房需求正經歷從滿足基本居住功能向追求多維品質體驗的躍遷。住房不再僅僅是“遮風避雨”的空間載體,而日益承載起滿足生理安全、社交互動、心理認同與自我實現等多層次需求的複合功能。作爲城市與房地產研究領域的核心議題,大量實證研究揭示了居民對住房特徵或宜居性要素的需求。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前居民對“好房子”的核心訴求可歸結爲以下五個維度:
一是安全與舒適。住房首要保障可靠的結構安全與良好的物理環境,包括抗震、防火等基本性能,以及通風采光、隔音保溫、溫溼控制等環境性能。科學設計和建築標準提升是居住體驗的根本基礎。
二是生活便利性。“好房子”不應是孤立的空間,而應嵌入高效可達的城市網絡。優質住宅依託良好的區位與通達性,便於居民便捷獲取教育、醫療、商業等服務資源。“15分鐘生活圈”理念的核心即在於此——優化城市功能的觸達效率,讓居民在步行可達範圍內滿足多數生活需求,實現高效從容的生活。
三是社區環境與鄰里關係。優質居住不僅關乎個體空間,更依賴於良好的社區氛圍與公共空間支持。高質量的社區綠地、步道、兒童活動區等設施,有助於居民進行休閒運動與社交。專業高效的物業管理與社區治理機制,則保障居住秩序與日常服務,增強居民歸屬感與公共事務參與度。
四是生態與健康水平。隨着綠色轉型深入推進,住房的環保性能與健康屬性愈發重要。高性能圍護結構、節能門窗、新風系統、低碳材料等依託綠色技術的裝修新趨勢,有助於降低能耗和提升居住舒適度。同時,注重自然採光、空氣流通、安靜環境及促進運動的空間設計,對提升居民身心健康貢獻顯著。
五是心理滿足與文化認同。居住空間不僅是生活場所,更承載着居民的情感寄託與文化認同。建築風格、空間美感、設計細節是否符合個體審美偏好,是否體現本地文化元素與人文精神,關係到居民對居所的深層次認同感與歸屬感。
如何提供“好房子”:制度引導與企業創新雙輪驅動
實現“好房子”的高效供給,須以制度引導與企業實踐雙輪驅動,統籌新建與舊改、設計與運營、產品與服務,以系統性變革提升住房品質。
制度層面:構建高品質住房的政策支撐體系
首先,着力提升新建住房品質,需構建覆蓋全生命週期的標準體系與監管機制、深化預售制度改革並建立適度溢價激勵機制。具體而言,應圍繞“安全、舒適、綠色、智能”四大核心要素,建立從土地供給、規劃設計、施工建造到物業運維的全流程標準規範,並強化各環節的質量監管,確保居住體驗在物理、環境和服務層面全面優化。在此基礎上,深化預售制度改革,通過融資、拿地和稅費優惠等配套政策激勵現房銷售,緩解住房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增強居民對住房質量的信心和滿意度。同時,建立高品質住宅適度溢價機制。對於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超低能耗建築等需要顯著增量成本投入的高品質住宅,允許其享有合理溢價以彌補增量成本,淡化“一刀切”式限價政策,形成鼓勵品質提升的良性市場導向。
其次,完善老舊住房管理機制,探索舊房改造與城市更新的多元化路徑,避免簡單的拆舊立新、以新飾舊,以實現住房品質和功能的全面升級。加快建立房屋體檢、養老金、保險等制度,從事後補救向事前預防轉型,提升存量住房的安全性與舒適度。在城市更新中推進“留改拆”決策的科學化。對房齡較長、存在安全隱患的老舊住房,應先開展結構安全性評估。對不具備改造條件或改造成本過高的項目應納入動拆遷範圍,避免盲目保留造成安全風險。而對於結構安全、具備改造潛力的住房,則應適度提升改造尺度,通過“貼擴建”與功能置換等多元路徑,切實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特別是針對老年羣體的居住功能適應問題,要從根本上提升住房的使用壽命與綜合價值。
企業層面:構建產品+服務的供給新範式
首先,在產品創新方面,實現“增量提質”與“存量煥新”協同發力。在新建產品中,應將綠色健康、智慧科技和適老友好理念深度融入設計施工,提升住房的安全性、舒適性和環境適應性。在存量改造方面,應以居民需求爲中心,通過調研訪談、行爲分析等方式精準識別改造重點,探索成本效益更高的更新改造措施,推動實現居民滿意、企業可持續、城市有機生長的多贏局面。
其次,在服務升維方面,從傳統物理空間建設者向美好生活場景設計師轉變。一方面,整合教育、醫療、文旅、養老、托幼等資源,圍繞“15分鐘生活圈”理念打造社區生態服務平臺,推動空間與服務的協同供給,滿足居民全生命週期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基於用戶數據構建精準服務體系,通過大數據和用戶畫像洞察個性化偏好,推動社區服務的定製化、智能化運營,提升居民滿意度。
再次,在科技賦能方面,以數字轉型推動精細化設計和智慧化運營。在設計階段,基於住房銷售環節積累的海量用戶行爲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識別居民偏好和需求痛點,爲產品設計提供科學依據,提升產品的適配性和競爭力。在運營階段,引入前沿科技和智能管理手段,提升運維效率與風險防控能力。例如,依託物聯網與AI構建智能樓宇生態,實現能源管理、環境調節與安防聯動優化。同時,通過持續的數據積累反哺產品優化與服務升級。
住房,是“物”的組合,但承載的是“人”的生活。在邁向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我們更應關注住得體面、住得安心、住得幸福的全面體驗。“好房子”不是奢侈的代名詞,而應是一種人人可達的公共目標。通過優化政策設計、激勵優質供給,讓更多人住進“好房子”,從而收穫真正的體感富裕。
(作者爲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財經大學財稅投資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