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舉城作一慶

來源: 更新:

鮮紅軍旗高高飄揚,八一軍徽熠熠生輝。今天,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週年。八一軍旗的紅,映照着軍民魚水情的歷史長卷。從南昌城頭的槍聲起,這抹紅色便與百姓的炊煙交織,在歲月流轉中釀成“人民軍隊愛人民、人民軍隊人民愛”的魚水深情。

“難得舉城作一慶,愛我人民愛我軍”的詩句,爲我們理解“雙擁”工作——這項軍民團結的偉大事業——提供了一個飽含深情的註腳。

(一)

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是我黨我軍特有的政治優勢和重要法寶。

從革命年代“最後一粒米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的生死與共,到和平時期“軍隊支援地方建設,地方服務國防需求”的雙向奔赴,“雙擁”打破了“軍”與“民”的身份邊界,將個體命運與集體安全、局部發展與全局穩定緊密編織,形成“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人”的良性循環,反覆驗證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因此,“雙擁”的慶典,從來不是單方面的致敬,而是雙向奔赴的共鳴。

當軍營的號角與崇敬之夜的音樂同時響起,當軍人的響亮口號與百姓的熱烈掌聲交匯,當梧桐樹下的童謠與軍營的歌聲交織成韻,我們總能讀懂“魚水情”的醇厚綿長,它不是歷史的陳詞,而是鮮活的日常——是戰士守護萬家燈火的執着,是百姓牽掛子弟兵的滾燙;我們總能讀懂“舉城同慶”裏的那份崇敬,它藏在老兵顫抖的軍禮裏,藏在軍屬胸前的光榮花上,藏在每個上海人望向軍營時,那束帶着溫度的目光中——因爲他們懂得,每一頁歲月靜好都有迷彩綠的底色,所有安寧都是軍民同心繪就的風景。

(二)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認識決定作法。

一場崇敬大會的誕生,背後是思想力量的推動。長期以來,擁軍優屬工作的核心在於“撫”與“恤”。“讓軍人成爲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的提出,標誌着雙擁工作的指導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躍遷。尊崇,是一種源自內心的敬意,是一種無需提醒的自覺,是一種融入血脈的文化認同。它意味着雙擁工作要“暖兵心”,要“鑄軍魂”,還要“塑新風”。從“優撫”到“尊崇”,一詞之進,背後是工作理念從“保障”到“引領”的轉變,是從解決現實問題到塑造社會風尚的升維。

社會化雙擁工作的價值重塑,終究是迴歸“人”的本質——讓每一名軍人感受到被尊崇的榮光,讓每一位百姓體會到參與國防的意義。當崇敬成爲社會的集體潛意識,當“雙擁”成爲全民的精神自覺,“精神長城”的隱喻便有了更厚重的時代註解。這座“精神長城”是由崇敬之心爲基、軍民情誼爲磚、雙向奔赴爲榫卯,在歲月中不斷築牢的心靈防線與精神紐帶。雙擁工作的終極價值,從來不是完成量化的擁軍指標,而是通過持續的情感互動與價值認同,“精神長城”的構築便會成爲抵禦風險、凝聚力量的永恆根基,讓“軍民團結如一人”不僅是歷史的迴響,更是新時代的生動實踐。

(三)

城市,文明發展的空間,現代化建設的載體。雙擁工作是“國之大者”,也是“城之要者”。歷史大潮奔湧,魚水情早已刻進城市的年輪。以歷史的縱深感來把握當下的實踐,回望“難得舉城同一慶”的詩句,我們對新時代的“雙擁”有了更深的體悟。

今日之“城”,已遠非昔日可比。蒸蒸日上、日新月異的中國,山川形勝間,一座座城市拔節生長、新顏舒展,508個全國雙擁模範城(縣)構成其中璀璨奪目的絢麗風景。上海16個區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榮譽稱號,贏得“滿堂紅”,爲現代化人民城市注入溫暖底色。城市之蝶變,記錄着“不斷改進創新、與時俱進”的雙擁工作實踐篇章,也是“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個縮影。

今日之“慶”,已遠非昔日可比。新時代,雙擁工作的內涵和外延正在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它不僅僅是物質的給予,更是精神的洗禮;不再是部分人的節日,而是全民的共識;不再是一種集中式、階段性的慶祝與優撫活動,而是常態化的風尚。它正從以物質保障和解決“後路、後院、後代”問題爲主的“優撫模式”,向着以凝聚全社會發自內心的價值認同與精神尊崇爲內核的“崇敬模式”穩步躍升。

“新形勢下,雙擁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軍民融合發展是興國之舉、強軍之策”……邁向建軍百年,邁向2049,“鞏固發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團結”關乎民族精神、國家力量的偉大昇華,讓我們用行動築牢“精神長城”。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