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這十個領域如何協同發力


編者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也是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如何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本報今刊發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相關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的內在邏輯和發力點
■冒佩華 郎旭華
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不僅是體現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國家經濟戰略轉型的重要抓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也特別強調了“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全面深入理解這一戰略轉向的內涵,對於實現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深度嵌合具有重要戰略指引作用。
理解三大戰略意義
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有三大戰略意義。一是有助於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財政政策層面,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能夠優先保障民生支出,並將有限的社會資源優先配置到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民生關鍵領域。在貨幣政策層面,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能夠保持充裕的流動性,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從而穩定民衆的消費預期、保障民衆的購買力。在產業政策層面,產業政策的合理導向能夠有效支持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行業發展,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在分配政策層面,民生導向的政策能夠提高社會流動性,增強經濟發展的包容性,維護經濟長期穩定。
二是有助於構建內需主導型的經濟體系。一方面,民生導向的經濟政策能夠通過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形成穩定可持續的內需基礎;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公共服務均等化,使民生改善更具普惠性,爲內需增長提供更廣泛支撐。另一方面,民生導向的經濟政策能夠有效釋放國內消費潛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顯著增強居民的消費意願和能力;通過文化娛樂、健康養老等服務消費的快速增長提振內需。
三是有助於支撐國內大循環的暢通。從供給端看,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能引導政策資源更多向民生領域傾斜,促使企業將發展重點轉向與人民生活品質密切相關的產業。從需求端來看,當民生領域的支出不再成爲普通家庭的沉重負擔,就業市場保持穩定且收入分配更趨合理時,居民消費意願與能力便得到有效提升,進而反哺供求良性互動的實現。此外,宏觀政策的民生導向還體現爲政策的前瞻性、戰略性,通過增加賦能民生的長遠戰略性投資及相關保障機制,完善國內大循環體系。
把握“人民主體性”內涵
宏觀政策的民生導向包含深刻的“人民主體性”內涵。一是鮮明體現“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國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協同,圍繞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等三個重點方面系統發力、靶向施策,在發展中實現政策目標、工具、時機、節奏、實效的有機統一,讓人民羣衆更具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彰顯立足當下,着眼長遠的治理智慧。從當下看,宏觀政策的着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實現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從長遠看,宏觀政策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將有助於更好統籌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豐富和拓寬高質量、可持續的勞動者收入和福利增長渠道。
三是深化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關係,讓人民羣衆更好享有福利保障權、受教育權、剩餘分配權和自主發展權,實現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合。
十個領域如何協同發力
強化宏觀政策的民生導向,必須最大限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
一是在就業領域,着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在宏觀調控層面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多點協同發力,通過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確定、重大生產力佈局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就業協同性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的就業承載力。
二是在收入分配領域,不斷完善構建以人民爲中心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在初步分配中健全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在再分配中不斷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以及綜合與分配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財政轉移支付在縮小區域人均財政支出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第三次分配中建立社會自願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機制,形成對收入分配製度體系的有益補充。
三是在教育領域,立足“教育強國”建設,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體系和開放互鑑的國際合作體系,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的獲得感。
四是在社會保障領域,不斷健全完善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爲主的制度體系,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統一實施,穩步開展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和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穩步開展。
五是在醫療領域,以醫療衛生資源、醫療衛生人才、醫療保障能力、藥品供應保障爲主要內容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紮實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人才體系不斷髮展。
六是在住房領域,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將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工程範圍從低收入家庭擴展到新市民、外來務工人員等重點羣體,着力形成以保障房滿足基本需求、以商品房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制度。
七是在養老領域,以失能老年人照護爲重點,形成以居家爲基礎、以社區爲依託、以機構爲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相銜接的支撐體系,形成覆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醫養結合、智慧養老等領域的政策體系。
八是在托育領域,不斷完備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通過托幼一體化、社區嵌入式托育等實現普惠托育服務供給擴容,通過給予家庭育兒補貼、爲備案托育機構提供財政支持和公用事業優惠等方式明確政府、市場、家庭托育責任,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九是在食品安全領域,圍繞“舌尖上的安全”形成全鏈條政策體系,構建涵蓋從農田農藥源頭治理到冷鏈物流追溯再到“明廚亮竈”的全鏈條監管體系,通過社會共治共建,保障羣衆獲得營養知識、營養產品和專業服務,提升食品營養場所的可及性便利性,推動全社會從“喫得安全”向“喫得健康”轉變。
十是在社會治安領域,圍繞“平安中國”建設目標形成“人防物防技防聯防”四位一體的社會治安治理體系,堅持在推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大防範”中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依託智慧警務和大數據應用,不斷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強化源頭防控。
(作者分別爲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