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裏的消費風向
一杯咖啡能勾勒出怎樣的經濟圖景?近日,新華社的一篇通訊中寫道,從雲南綿延百萬餘畝的咖啡種植園,到上海梧桐樹下香氣氤氳的創意特調;從崑山智能工廠裏精準控制的烘焙曲線,到“Z世代”社交平臺上跳躍的咖啡文化……這杯最初來自西方的“舶來品”,已深度融入國人日常生活,折射出中國大市場的萬千氣象。
中國咖啡市場的“大”,首先體現在令人矚目的增長速度與規模體量上。自2010年起,中國咖啡消費量年均增速超15%,遠超全球2%的增速。2024年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相關企業現存量超25萬家。這樣的增長態勢,既源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帶來的需求潛力,更得益於消費結構的持續升級。從過去少數人的“小衆體驗”到如今年輕人的“日常標配”,咖啡消費的普及背後,是中國人均GDP攀升後,從“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體驗型”消費的轉型。
中國咖啡市場之“活”,在於供給端與消費場景持續創新。今天的中國咖啡市場,既有星巴克等國際巨頭深耕佈局,也有瑞幸、庫迪等本土品牌快速崛起,更有無數精品咖啡館遍地開花。“咖啡+音樂”“咖啡+文旅”“咖啡+非遺”等場景融合,讓一杯咖啡成爲情緒體驗、文化符號與生活方式的載體。在上海,咖啡館白天是社交“第三空間”,夜晚則變身“清吧”;在雲南保山,“火燒咖啡”的儀式感吸引着遊客專程前來打卡;在貴州荔波,懸崖邊的咖啡座連接起自然與休閒。這種創新不僅在於產品與場景,更在於對消費“心需求”的精準洞察,既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激發了潛在消費意願,爲內需增長注入了新動能。這種全鏈升級的邏輯,不僅適用於咖啡行業,更在多個領域複製延伸。LABUBU、哪吒等IP帶動全鏈條消費場景,“蘇超”“浙BA”帶火文旅消費,供給側的持續創新與需求側的擴容升級形成良性互動。
小小一杯咖啡,映照的是大衆消費觀念的變化。從雲南鄉野的莊園咖啡、山林咖啡、稻田咖啡等沉浸式“咖旅”體驗新場景,到上海北外灘的國際咖啡文化節“咖啡+文旅商體展”,在這片充滿機遇的市場中,每一個創新實踐都在轉化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活動能。(作者:郭元鵬;編輯: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