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遺遊雲南 探手藝 覓美食 賞風景
金秋的雲嶺大地,層林盡染,碩果盈枝。此時踏上雲南,開啓一場非遺主題的深度旅行,恰逢其時。您可以在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親手暈染藍白幻境,在石林聆聽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玉芳吟唱古老的《阿詩瑪》敘事長詩,在建水紫陶工坊感受“無釉磨光”的指尖傳奇……每一項非遺,都是一把開啓雲南記憶與民族智慧的鑰匙,它們嵌於美麗的山水之間,等待遊人在“遇見”中觸摸,在“體驗”中傳承,於傳統與自然的交融裏,尋得心靈的歸處。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發佈的10條非遺特色旅遊線路,從“三江並流”非遺・自然人文探索之旅的山河壯闊與技藝碰撞,到探尋“阿詩瑪”・石林非遺體驗之旅的傳說浪漫與民俗風情,再到“匠心拾遺”·玉溪非遺研學體驗之旅的手工溫度與文化沉澱,每條線路都精準融合傳統技藝、民俗節慶、民族歌舞等非遺資源,讓“探手藝”與“賞風景”銜接,爲遊人打造沉浸式感受雲南非遺的獨特旅程。
這10條線路覆蓋雲南9個州市,是自然景觀、民俗文化與非遺體驗的精心融合。穿行其間,既能飽覽雲南的山川之美,品嚐地道的民族美食,聆聽動人的民族音舞,更能親手體驗彝族(撒尼)刺繡、製陶等非遺技藝,在一步一景中賞風光,在一針一線中探手藝,真正觸摸到雲南文化的根與魂。
茶俗(白族三道茶)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 供圖
“三江並流”非遺·自然人文探索之旅
到滇西北感受三江並流,萬物生長,極致之美,是一場在時空摺疊中的探索,是一次與世界自然遺產、非遺人文的相遇,更是心安即家,找到“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鬆弛。三江並流不僅僅是一處景觀,它還承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這裏是多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每個民族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傳統。通過與當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交流、品嚐非遺美食、參與非遺傳承活動,你將被深深地吸引,與他們共同感受這片土地的故事。
該線路的特色體驗在於,圍繞大理、怒江、迪慶等多地非遺資源展開,將傳統技藝、民族歌舞與特色美食深度融合。在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遊客可親手體驗扎染製作,從紮結、染色到解結,感受這門非遺技藝的精湛,欣賞藍白圖案中蘊藏的蒼山洱海意境;前往怒族文化傳承示範基地“曉慧傳習館”,能欣賞怒族民歌與達比亞舞,夜幕下伴着《老姆登之夜》的旋律,沉浸式體驗邊疆民族的歌舞熱情(需提前預約);知子羅古鎮裏,可品嚐怒族琵琶肉、咕嘟飯等非遺美食,觸摸茶馬古道的歷史沉澱;霧裏村不僅有美麗的田園風光,還能嚐到特色非遺石板粑粑;同樂村則能讓遊客欣賞“阿尺木刮”歌舞展演與傈僳族服飾展示,感受原始古寨的民俗風情。
繼續沿線路深入,在維西塔城可觀看融入多民族特色的神川熱巴舞,領略文化多樣性;梅里雪山飛來寺觀景臺,除了等候“日照金山”的壯景,還能體驗德欽藏族弦子舞,品嚐德欽糕點,感受藏族文化的活力與厚重;尼西鄉作爲“黑陶村”,遊客可親手體驗尼西黑陶製作技藝,在土與火的交融中,領略這門千年非遺的魅力,全方位觸摸雲南多元的非遺之美與自然之美。
探尋“阿詩瑪”·石林非遺體驗之旅
石林是阿詩瑪的故鄉,以“阿詩瑪”爲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是石林寶貴的文化遺產,頗具影響的是“一詩”“一影”“一歌”“一舞”“一節”“一繡”,即彝族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阿詩瑪》、彩色音樂歌舞電影《阿詩瑪》、縣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熱情奔放的彝族大三絃舞、被譽爲“東方狂歡節”的彝族傳統火把節,以及風格獨特、圖案精美的彝族(撒尼)刺繡。
以阿詩瑪傳說爲代表的撒尼文化在石林這片大地上傳頌千年。本條線路圍繞石林縣域長湖、阿着底、糯黑村、老挖村、五棵樹村等地和石林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石林景區,開展以“阿詩瑪文化”爲主題的非遺特色探研、遊學研學、採風等專線系列活動,整條線路展現了以“石林阿詩瑪文化”爲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非遺價值高,原生態性強,藝術欣賞價值高、種類齊全。
該線路特色體驗內容豐富,可參觀《阿詩瑪》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玉芳的傳習館,聆聽她演唱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感受阿詩瑪文化的魅力;體驗“天天火把節”篝火晚會與彝家“八大碗”;觀看富有感染力的撒尼歌舞大三絃表演,參觀獨特的石屋村寨;體驗撒尼刺繡與彝文書寫,觀看畢摩祭祀、舞獅、叉舞等表演。此外,在石林圭山矣美堵,可體驗摔跤競技等民俗風情,全方位感受石林非遺與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匠心拾遺·玉溪非遺研學體驗之旅
匠心拾遺·玉溪非遺研學體驗之旅,是一次集學習、體驗、感悟於一體的深度文化之旅,不僅可以見證玉溪少數民族文化的異彩紛呈,更能在參與和實踐中深刻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韻味與不朽生命力,獨樹一幟地展示了該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多樣性與地域特色。從技藝精湛的花腰傣族刺繡、織錦技藝、新平傣族土陶製作工藝,到“喊月亮”表演,每一站目的地都蘊含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與差異性,讓每位踏上這段旅程的研學者,都能親身經歷一場穿越時光的文化盛宴。
在刀向梅織錦工作室,遊客可體驗傳統花腰傣刺繡技藝,近距離感受“繡娘”刀向梅的匠心,於一針一線中觸摸花腰傣服飾的華美豔麗與靈動優雅;走進新平傣族土陶工藝坊,能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刀正富的帶領下,體驗被譽爲“泥與火的藝術”的傣族土陶製作全過程,從選土、和泥、制形到燒製,親身感受泥土在指尖蛻變、從泥成陶的神奇,領略這門千年技藝的獨特魅力。
該線路還可以抵達澧江者嘎村,作爲全省知名的“傣錦織坊”,坐落在哀牢山腳下與者嘎水庫旁,遊客可在此參觀體驗傣族織錦技藝;在玉溪市非遺傣族獅子舞傳習所,觀看融合南北文化的“和平獅舞”表演。在那諾鄉塔朗村,欣賞“雲海梯田”景觀,在羊街鄉“棕扇舞之鄉”,觀賞並體驗“棕扇舞”,體驗哈尼族盛事長街宴,享受傳統美食與熱情款待。
食香陶韻·建水非遺體驗之旅
該線路依託建水特有的紫陶文化,以“千年古城·紫陶之都·鄉愁建水”爲地域IP,打造“加工+銷售+體驗+培訓”模式,建成紫陶特色小鎮、蟻工坊、貝山陶莊、紫陶街等品牌景區景點。遊客可參觀國家4A級、3A級旅遊景區,以及全國非遺旅遊街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雲南省非遺工坊等景點和工坊,深入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交流,體驗紫陶製作工藝中的拉坯、溼坯裝飾、雕刻等工序,體驗石磨豆腐的樂趣,品嚐建水汽鍋雞、過橋米線、建水西門豆腐、曲江烤鴨、建水獅子糕等非遺美食。
該線路的核心體驗始於建水紫陶文化的深度探尋。在紫陶街、碗窯村等紫陶核心區域,遊客可探訪紫陶工坊,觀摩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建水紫陶燒製技藝,從選料、拉坯、刻填到燒製,感受“刻坯填泥”“無釉磨光”等獨特工藝的匠心。親手體驗紫陶拉坯或刻填環節,在指尖與泥土的互動中,體會建水紫陶“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的獨特魅力。
建水美食非遺體驗是線路的另一大亮點。遊客可前往百年老店或特色食鋪,瞭解非遺建水燒豆腐製作技藝衍生的美味,看豆腐在炭火上慢慢鼓起、外皮金黃,搭配蘸水感受外酥裏嫩的口感。體驗過橋米線製作技藝,從熬製湯底到碼放食材,瞭解這道經典美食“過橋”的由來與講究,在熱氣騰騰的米線中品味建水飲食文化的醇厚。
漫步建水古城,遊客可參觀朱家花園、朝陽樓等歷史建築,感受古城的厚重底蘊,還能探訪貝葉經製作傳習點,瞭解傣族貝葉經這一古老的文獻載體制作技藝,觀摩將文字刻於貝葉之上的傳統工藝。此外,還可欣賞建水小調錶演,在悠揚的旋律與生動的唱詞中,領略建水民間藝術的鮮活生命力,全方位沉浸在建水的陶韻與食香之中。
多彩民族情·普者黑非遺之旅
在丘北的非遺大舞臺上,花燈戲(丘北花燈)、壯族弄婭歪、壯族蟲殼雙管巴烏、苗族蘆笙舞、苗族銅簧橫笛、弦子舞、彝族羊皮鼓舞、撒尼民歌、竹響篾、撒尼大三胡、瑤族陰劍舞、白族霸王鞭舞、腳戀舞,這些傳統的歌、舞、樂等非遺項目得到了充分展示。該線路展現漢、壯、苗、彝等7個世居民族共創的絢麗文化,遊客可沉浸式體驗多樣的非遺歌舞與技藝。
走進錦屏鎮高梘槽村的興朝陶瓷工藝品作坊,能近距離接觸傳承四代的丘北陶瓷製作技藝,不僅可選購陶瓷手工藝品,還能親手體驗壯族土陶製作的樂趣。阿諾白族村寨是白族文化的活載體,這裏有融合民俗、信仰與歌舞的太平節、子孫會、花神節,還有《牆頭記》《荷包的故事》等傳統與現代花燈戲輪番上演。在仙人洞村,可沉浸式感受彝族撒尼文化,從“花房”“情人房”民俗,到木雕、石刻、刺繡等手藝,豐富多彩,更能參與熱鬧的花臉節,在摔跤、山歌與弦子舞中狂歡。
石別壯族村寨藏着原始的人文風情,142座百年吊腳樓依山坡而建,非遺舞蹈“龍陽歪”作爲壯族民間舞蹈的“活化石”,以獨特魅力展現壯族文化底蘊。民源坊非遺工坊是多元民族技藝的聚集地,不僅能見識彝族、壯族、苗族等風格各異的民族服飾,還能瞭解銀器製作、火草紡織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更打造出“錦雲源”現代民族服裝品牌。官寨鄉向陽村的水竹紙傘製作工坊,傳承260餘年的技藝讓紙傘兼具實用與浪漫,承載着歲月記憶。來到捨得草場,在“小香格里拉”般的風光裏,可觀看弦子舞,聆聽粗獷悠遠的牧歌,體驗滑草場、跑馬場等特色文化項目。
獨克宗古城裏的建塘鍋莊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 供圖
坡芽情歌·富寧非遺探索之旅
富寧的紅色旅遊與非遺體驗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一條獨特的旅遊線路。富寧也是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擁有坡芽情歌、壯劇和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以及隴端節、跳宮節等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展現了壯、漢、苗、瑤、彝、仡佬等民族的獨特風情和藝術才華。在這裏,遊客可以近距離接觸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體驗民族服飾的精美、銅鼓舞的激情、壯劇的深沉,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木央鎮藏着富寧非遺的鮮活密碼,在木香村可沉浸式體驗彝族服飾技藝,遊客能在傳承人指導下參與刺繡、蠟染製作,還可選購特色刺繡產品;在大坪上寨則能觀賞在文山壯族、彝族民衆中流傳廣泛的銅鼓舞。去歸朝老街三寨,這裏是壯族稻作文化的寶庫,村子由老街、長沙、登冒3個村小組組成,這裏有稻作文化傳習館,遊客可參觀稻作文明遺存。感受歸朝老街三寨的壯戲、山歌,他們誕生於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目前鎮內仍保留10支農民業餘壯戲班。遊客可在歸朝老街三寨觀看濃縮版壯劇,參觀壯族刺繡作品,體驗壯族刺繡技藝。
剝隘鎮羅氏老醋坊非遺工坊傳承着300多年的壯族古法七醋釀造技藝,採用手工精製的剝隘七醋享有“壯鄉一絕”的美譽,遊客可在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永常的帶領下深度體驗七醋製作全過程。而坡芽村作爲坡芽情歌發源地、壯族文化傳承基地,遊客能欣賞原生態坡芽情歌,探祕“圖載歌書”的坡芽歌書——這部由81個圖畫符號記錄在土布上的愛情民歌集,被贊爲“駱越族羣原生自創的圖畫文字,壯鄉兒女天籟歡歌的情愛密碼”,遊客還可參與繪製坡芽符號,體驗壯族日常生活民風民俗的浪漫與醇厚。
傣韻基諾情·西雙版納非遺體驗之旅
該線路是一次深入體驗雲南多元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程,以西雙版納爲中心,通過參與傣族潑水節、基諾大鼓舞等傳統節慶和藝術表演,遊客在互動與體驗中感受民俗文化的活力與熱情。線路還提供了親手體驗傣族手工造紙和貝葉經製作的機會,可以讓遊客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豐富歷史民俗文化、人文資源及自然知識面。
勐罕鎮傣族園是體驗傣族潑水節的好地方,潑水節作爲西雙版納傳統節日,傣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裝,開展潑水、趕擺、賽龍舟等活動。遊客可換上傣族服飾,在潑水狂歡中感受傣家人的熱情豪放。基諾山寨是以基諾文化爲主題的景區,也是實景樂舞秀“攸樂·攸樂”的表演地。在這裏可以瞭解刀耕火種、狩獵釀酒、服飾習俗等文化,尤其可體驗蘊含豐富歷史內涵、兼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的基諾大鼓舞,感受基諾族文化傳統。
喜歡拍照打卡的遊客還可前往勐海縣曼召村,除了古樸的幹欄式建築和濃郁的民俗風情,當地還保留着傳承800年以上的傣族手工造紙技藝,這裏也因傣紙遠銷世界各地成爲知名手工造紙村,遊客可參與多樣的傣紙體驗項目感受非遺魅力。
去勐臘鎮曼旦村,有原始木結構稻草頂吊腳樓,還保留着孔雀舞、象腳鼓舞等傳統民俗,遊客能親身體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貝葉經製作技藝,這種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坦蘭”,是承載傣族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
“非”遊不可·大理蒼洱毓秀非遺之美體驗遊
該線路突出非遺體驗,“喫住行遊購娛”全面融合非遺元素,可以體驗到白族繞三靈、大本曲、白族扎染技藝、白族三道茶等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甲馬、泥塑、白族剪紙、乳扇製作技藝、喜洲粑粑、酸辣魚等10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大理非遺特色體驗豐富多元,涵蓋茶、建築、工藝等多個領域。在下關沱茶館可沉浸式體驗百年沱茶製作技藝,探尋其從明清普洱團茶、女兒茶演變而來的歷史脈絡;嚴家大院博物館展現“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特色,木雕、泥塑與彩繪盡顯建築魅力;大理泥人蘇將麪塑、影塑等技藝融合,讓遊客感受泥塑的古老匠心;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以“繩結染色”之法,呈現藍白相間如蒼山洱海的扎染美學,在白族刺繡傳習所則能體驗指尖上的智慧。
此外,白族三道茶綜合傳習中心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傳遞人生哲理;白族大本曲傳習所以獨特說唱藝術演繹長篇故事,可從現代潮流視角感受傳統魅力;白族甲馬傳習館藏有上千塊甲馬板,遊客能體驗反筆書寫、精細雕刻到套印的完整製作流程,成品還可作爲文創紀念品,在體驗中留存非遺溫度。
踏歌尋蹤·大理非遺體驗之旅
該線路貫穿賓川至巍山,深度融合彝族、白族、漢族等多元文化,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從賓川非遺工坊的白族剪紙、刺繡,到農民博物館的魯班鎖製作技藝,再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雞足山的自然美景,每一步都充滿文化韻味。遊客還能品嚐到巍山耙肉餌絲等非遺特色美食。這條線路是研學遊、親子游、家庭遊、自駕遊的好選擇,全面融合非遺元素,文旅深度融合,使大理州旅遊業更加有文化氣息,讓遊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深入體驗和感受大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賓川萂村作爲省級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和歷史文化名村,非遺體驗豐富多樣,在萂村非遺工坊可體驗題材涵蓋祝福納祥、故事傳說的古老白族傳統剪紙,以及從荷包到房間裝飾掛畫,用途廣泛的白族刺繡;萂村農民博物館內陳列着千餘件傳統農耕工具、生活老物件等,遊客可在此瞭解農耕文化並體驗“鎮館之寶”魯班鎖(孔明鎖)製作,學習傳承了2000多年的榫卯結構。自羌朗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積澱深厚,在這裏能體驗彝族打歌、彝族刺繡、祥雲汪情銀器製作及土鹼製作技藝,各領域傳承譜系清晰。祥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裏,在祥雲印象文化空間可參與土陶製作、祥雲泥塑等,指尖觸碰泥土感受千年傳承的質樸溫度。
彌渡非遺體驗充滿藝術氣息,十大姐民間刺繡農民合作社裏,可體驗用色沉穩、題材包羅萬象的彌渡古刺繡,虎頭、馬纓花等圖案展現獨特文化;彌渡民歌和花燈戲綜合傳習中心內,能欣賞彌渡花燈戲,以及源遠流長、在《南詔圖傳》中便有記載的彌渡民歌。南澗土林景區與無量山櫻花谷(櫻花季)中,“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的彝族跳菜(抬菜舞)不容錯過,喜慶場合的跳菜盛宴是民俗文化的饕餮大餐。來到巍山古城,在美食街可體驗耙肉餌絲、蜜餞、鹹菜等非遺特色美食,在古城南街60號還能欣賞巍山彝族打歌,圍着篝火邊唱邊跳,感受“蘆笙一響腳杆就癢”的歡快氛圍。
遇見麗江·古城尋遺之旅
該線路自北向南,貫穿17個景區(點)、傳習館、非遺工坊點位,北由玉龍雪山進束河古鎮、南由觀音峽出麗江機場。非遺點位分佈在不同的街區,由點及線再到從線及面,且類別繁多,在輕鬆愉快的遊覽過程中,沉浸式體驗長期民族交融、多元文化交匯、悠久歷史積澱形成的非遺,探尋這座古城的魅力。麗江之美,不僅在於其絕美的風光,更在於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麗江古城的文化底蘊,都藏在一個個院落、工坊裏。
束河古鎮是納西文化體驗的起點,遊客可在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金鳳和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潤良的束河傳統皮革店體驗納西服飾穿搭,到四方聽音廣場觀看並參與納西歌舞樂展演,還能在九鼎龍潭聆聽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朝信等演奏的納西古樂與洞經音樂;帶孩子體驗扎染和皮革製作技藝,感受傳統手工藝魅力。黑龍潭公園兼具自然風光與文化底蘊,不僅有龍潭映雪山、東巴文化及明清建築,還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組成的隊伍定期展演納西古樂,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振金的木雕店更是體驗麗江木雕藝術的好去處。
木府作爲麗江古城“大觀園”,以融合中原、白族與納西工藝的建築展現納西古代建築藝術,遊客可走進其中感受歷史厚重與民居營造技藝,深入瞭解納西族歷史;木府夜遊更添別樣韻味。東巴文化博物館珍藏萬件文物,遊客可體驗東巴畫、麪塑、泥塑、儀式等傳統藝術,用東巴文字書寫祝福,親手製作東巴紙;納西象形文字體驗館則以“東巴古籍文獻”和“納西族東巴畫”爲主,展有古東巴經書、神路圖等,遊客可深入體驗東巴繪畫與文字書寫。
特色工坊體驗豐富,雲天工琺琅銀器非遺工坊傳承800多年銀胎掐絲琺琅工藝,遊客可體驗琺琅銀器製作;納禧皮具非遺工坊源於束河古鎮,傳承600年手工皮具歷史,可體驗納西皮革鞣製技藝;手道麗江·民間手工藝術館設有東巴造紙、納西皮藝等區域,能親身感受多種納西傳統手工藝。
此外,納西人家展示納西傳統婚俗,新人可舉辦東巴婚禮;天地院有170多年曆史,老中青三代傳承人演繹納西古樂、東巴舞譜等,館內鄉村記憶和茶馬記憶展廳還講述着納西生活與馬幫歷史;大研納西古樂會則能讓遊客聆聽由洞經音樂、皇經音樂和白沙細樂組成的“音樂活化石”,感受唐宋遺響的魅力。
十條線路,十種風情。雲南以其博大的胸懷,將壯麗山河與璀璨非遺融合,鋪就了一條條通往文化深處的路徑。這一程,不僅是風景的巡禮,更是與古老技藝和民族智慧的深情對話。踏上雲南非遺之旅,您帶走的將不僅是照片與回憶,更是一份對生命與傳承的深刻感悟。(作者:宋海燕;編輯:徐欣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