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這三個維度很重要

來源: 更新:

10月29日,由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指導,北京市西城區委、區政府主辦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文化金融分論壇在北京坊勸業場舉行。本次論壇以“金融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爲主題,聚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圍繞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開展研討交流。

文化產業是高成長性產業。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4.49萬億元增長到5.95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4.43%上升到4.59%。2024年,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萬億元,“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長超9%。據不完全統計,僅2024年,各地發放文旅惠民補貼23億元,帶動消費超1400億元。

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負責同志參加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文化金融分論壇

本次分論壇關於文化金融的探討格外引人關注。在主旨演講環節,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負責同志表示,當前,文化與金融合作日益密切,要積極順應產業發展趨勢,深刻理解“文化金融”內涵,深入探究文化金融創新的實現路徑,以期實現文化產品的全生命週期、文化企業的全成長過程,都能夠得到相應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保障支持;要精準把握文化產業輕資產、長週期、長尾效應突出的特性,壯大資本市場、豐富金融工具、激發創造活力,平抑對沖風險,在服務人文經濟中彰顯金融業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此次主旨演講還圍繞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提出了三個思考維度:

一是把握大勢,搶抓文化與金融深化合作的歷史機遇。

當前文化科技融合加速、文化IP開發深化、消費新業態噴湧,爲金融業開闢了新的價值藍海。展望“十五五”時期,文化產業核心突破在於“數字化”與“融合度”——前者需緊扣文化數字化戰略,打造數字文旅產品全生命週期鏈條;後者則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及文化與其他產業協同,創造新型消費場景。需要金融與文化從業者攜起手來,積極行動、深度對接,爲文化產業的好內容、新業態提供更強大的金融保障。

二是金融賦能,推動文化資產從“資源持有”向“價值運營”轉型。

針對文化產業產品同質化等問題,當前,需要推動文化資產從“資源持有”向“價值運營”轉變。這既需要文化企業強化內功,提升合規意識、樹立市場思維、增強運營能力,打造差異化產品與穩健現金流;也需要金融發揮資產價值發現功能,爲優質文化項目與企業提供精準支持。

三是雙向奔赴,構建共生共贏的文化金融生態。

要構建覆蓋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文化金融生態,需從三方面發力:其一,培育耐心資本,鼓勵創業投資、股權投資進入文化領域,呵護產業從“種子”成長爲“參天大樹”;其二,強化財金聯動,用好中央及地方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再貸款等政策工具,爲文化產業築牢成長底座;其三,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支持文化企業通過併購重組、IPO、REITs等方式增強資本運作能力,同時推動金融機構爲中小微文化企業設計全週期、場景化服務,讓政策紅利滲透產業鏈各環節。(來源:財經頭條;編輯:徐欣馨)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