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產後半個月查出宮頸炎,醫生提醒:出現這3個信號是宮頸炎
凌晨三點,剛喂完奶的張女士悄悄掀開被子,發現睡衣襠部又洇出一片深褐色污漬。這已經是產後第十五天,惡露本該像退潮的海水慢慢變少,可她的分泌物卻帶着股沖鼻的餿味,黏在皮膚上像沒擦淨的油漬。直到給寶寶換尿布時,腰後突然傳來一陣尖銳的墜痛,她才驚覺不對勁 —— 這不是普通的產後不適。
去醫院檢查時,醫生指着 B 超圖像解釋:“你看這裏,宮頸口還腫着像個發紅的小嘴脣,就像被細菌啃過的蘋果皮。” 原來順產時宮頸輕微撕裂的傷口還沒長好,又被惡露裏滋生的細菌趁機 “攻佔” 了。

這四個“異常信號”,是身體發來的求助密碼
分泌物變味變樣:正常惡露會從番茄醬色變成淡粉色,最後像稀釋的牛奶。如果突然湧出像黃綠色膿鼻涕似的東西,湊近聞有股夏天垃圾桶沒及時倒的酸腐味,甚至混着血絲,就得趕緊就診。正如麪包發黴會變綠髮臭一般,宮頸發炎時,分泌物亦會全然“變質”。
下半身的‘鈍痛警報’:“部分媽媽會感到小肚子仿若揣着沉甸甸的沙袋,站着炒菜時墜脹感更甚,後腰也連帶像被鈍器反覆捶打。”還有人總覺得私處像撒了把辣椒麪,又癢又燒,半夜能被癢醒。這是發炎的宮頸在 “連累” 周圍器官,就像喉嚨發炎時連耳朵都會疼。
廁所跑不停還疼:明明剛上完廁所,卻總覺得沒尿乾淨,有時剛起身又得折回去。更讓人難受的是排尿時像有根細針在尿道里扎,這可能是宮頸的炎症 “流竄” 到了旁邊的尿道。別硬扛着當尿路感染治,最好讓醫生看看源頭是不是宮頸。

產後護理的 “隱形坑”,很多媽媽都踩過
王女士在月子中心聽護工說 “產後要天天用中藥水沖洗才幹淨”,結果用沖洗器衝了十天,反而查出宮頸炎。醫生無奈地表示:“私處中的有益細菌恰似草原上的牧羊犬,能夠驅逐有害細菌。你天天用藥水衝,等於把牧羊犬全趕走了,壞人自然就找上門了。”
其實正確的做法很 “佛系”:
以溫水自前向後輕柔地擦拭外陰,動作要如給寶寶洗護小屁屁那般細緻而溫柔
挑選純棉材質內褲,避開緊身褲,給私處留出空間,讓其自在“呼吸透氣”
衛生巾務必每兩小時更換一次,以防惡露長時間捂着宮頸口而損害女性健康

宮頸炎不是 “洪水猛獸”,別被錯誤認知嚇住
門診裏,常常會碰到拿着化驗單哭泣的媽媽,惶恐不安地問道:“是不是患了宮頸癌?”其實,宮頸炎宛如宮頸患了“感冒”,多數情況下,只要及時予以治療,皆可痊癒。
有一位二胎媽媽,查出炎症後自行購買抗生素服用,不料病情反倒愈發嚴重。醫生解釋:“如果是黴菌引起的炎症,用抗生素就像給壞人遞武器。就像腳氣不能用治感冒的藥,不同炎症得用不同的藥。”
還有人覺得 “治好了就萬事大吉”,其實產後 42 天覆查時,醫生會用窺器看看宮頸恢復情況,就像給傷口拆線時檢查癒合狀態。哪怕沒症狀,這個檢查也不能省。

當媽後總把寶寶放在第一位,但別忘了,你好好的,才能抱得動寶寶,才能陪他長大。身體發出的那些微小信號,皆在提醒着你:是時候好好愛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