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想喫炒田螺?先過這幾關,才能放心嘗

來源: 更新:

田螺憑藉鮮美的味道成爲不少人的心頭好,但孕婦飲食需格外謹慎,“孕婦能喫炒田螺嗎”成了很多準媽媽的疑問。其實,這要綜合多方面因素來看。

一、炒田螺暗藏的風險

1.寄生蟲躲在殼裏

田螺生長在淡水環境中,池塘、河溝裏的田螺很可能攜帶肝吸蟲、血吸蟲等寄生蟲。這些“不速之客”藏在田螺肉裏,若烹飪時沒煮透,就會趁機進入人體。對孕婦來說,寄生蟲可能引發腹痛、腹瀉,搶奪營養影響胎兒發育,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流產。比如肝吸蟲會在膽管“安家”,引發炎症;血吸蟲則會破壞肝臟和腸道功能,想想都讓人後怕。

2.細菌悄悄“搭便車”

田螺外殼和體內常附着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細菌。處理時沒洗乾淨,或炒的時候火候不夠,細菌就會殘留。孕婦喫了被污染的田螺,容易鬧肚子、嘔吐,嚴重腹瀉還可能刺激子宮收縮,增加早產風險。孕婦免疫力本就較弱,細菌感染不僅讓自己遭罪,還會影響胎兒的營養供應,實在得不償失。

二、田螺的營養與調料的“小脾氣”

1.營養有亮點也有短板

田螺的蛋白質含量不低,能幫胎兒長身體;鈣、鐵、鋅等元素對骨骼發育和預防貧血有好處。但它膽固醇含量較高,過量喫可能讓孕婦血脂升高。而且田螺肉質緊實,孕婦腸胃功能弱,喫多了容易腹脹不消化,所以即便想喫,也得悠着點。

2.調料藏着“小陷阱”

炒田螺少不了辣椒、花椒、料酒等調料。辣椒、花椒太刺激,可能讓孕婦便祕加重,排便用力時腹壓增大,對胎兒不好。料酒裏的酒精雖會揮發一部分,但殘留的少量也可能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神經發育。過量調料還可能打亂體內水電解質平衡,讓準媽媽不舒服。

三、想喫田螺的正確打開方式

1.先給田螺“查戶口”

一定要選人工養殖的田螺,生長環境可控,寄生蟲和細菌少。別買來源不明的“野田螺”,尤其是工業廢水附近的,可能藏着重金屬,喫了後果嚴重。挑田螺時認準鮮活的,外殼完整、碰一下會動的才新鮮。死田螺早就變質,細菌瘋狂滋生,堅決不能要。

2.清洗烹飪要“較真”

買回來的田螺先剪去尾部,用清水搓洗外殼,再泡在加了鹽和香油的水裏,讓它吐出泥沙,換水幾次直到水變清。烹飪時必須“火力全開”,大火爆炒後再小火燜20分鐘,確保每個田螺都熟透。高溫是殺死寄生蟲和細菌的“利器”,可不能偷懶。

3.淺嘗輒止別貪嘴

就算處理得再幹淨,孕婦也不能一次喫太多,每次控制在100克以內,整個孕期偶爾喫一次解解饞就行。喫的時候搭配蔬菜和雜糧,營養更均衡。喫完後留意身體反應,有腹痛、嘔吐等不適趕緊去醫院。

四、不同階段的“喫螺指南”

1.孕早期:忍一忍更安全

孕早期是胎兒器官發育的關鍵期,對外界刺激很敏感。這時候妊娠反應可能還沒退,腸胃脆弱,最好別碰炒田螺,把風險降到最低。

2.孕中晚期:謹慎嚐鮮

胎兒穩定後,若實在想喫,按前面說的選好田螺、徹底做熟,少量試試。但要是喫了不舒服,就得馬上停嘴。

3.特殊情況:乾脆別碰

有胃腸道疾病、過敏體質,或有過流產史的孕婦,別冒這個險。田螺可能加重病情,過敏了更是麻煩,安全第一最重要。

孕婦能不能喫炒田螺,沒有絕對答案。它有營養但風險不小,寄生蟲、細菌和調料都可能帶來麻煩。若實在想喫,一定要選好田螺、洗乾淨、做熟透,少量嚐鮮。但說句實在話,孕期飲食有很多更安全的選擇,蔬菜、瘦肉、魚蝦既能補營養又沒風險。比起惦記田螺,把腸胃照顧好,讓胎兒安穩發育纔是頭等大事呀。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