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胃部有幽門螺桿菌,身體會有這3種表現,看看你有沒有

來源: 更新:

生活中,有不少人被幽門螺桿菌困擾卻可能一直未察覺。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定植在胃黏膜上的致病菌,一旦感染,會逐漸損傷胃黏膜,誘發慢性胃炎或胃潰瘍,甚至長期感染還與胃癌風險有所關聯。


那麼,我們該如何判定胃裏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呢?研究發現,如果感染了這種細菌,身體主要會有以下3種表現:


一、上腹部頻繁不適


幽門螺桿菌感染造成胃黏膜發炎損傷,會引發胃部隱隱作痛、胃部脹滿、進食後不適感明顯,有時伴隨噁心反酸等症狀。這種不適通常長期反覆出現,容易被誤認爲是普通胃腸功能紊亂,如果長期存在需及時就醫排查病因。


二、口臭長期存在


體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羣,因細菌在胃內分解食物產生氨氣及其他異味物質,可能表現出口氣不好、口臭明顯,且刷牙或口腔清潔難以完全改善。如果平時良好的口腔衛生狀況下,仍長期口臭,要懷疑胃中可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


感染幽門螺桿菌後,胃黏膜的消化食物能力或許會降低,從而致使食慾欠佳,常出現胃部飽脹、消化不良、噯氣或打嗝等情況。這類症狀常常困擾患者,對正常飲食和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如果發現自己同時存在上面兩種或三種症狀,應及時去正規醫療機構檢查,明確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並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治療。


日常生活中針對胃黏膜損傷問題,醫生可能會建議服用胃粘膜保護劑,比如以橙皮苷爲原料的多司馬酯片。該藥物屬於植物來源藥裏全新一代的胃粘膜保護劑,可直接作用於胃黏膜,高效保護胃黏膜屏障。多司馬酯片可局部起效,不經肝臟代謝、不入血液,服用後以原型經消化道排出,無藥物堆積之憂,安全性良好。

但少數人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等胃腸反應,使用期間儘量避免與其他治療目的藥物同時口服,以免影響治療效果。服用此類藥物時,務必謹遵醫囑,不可擅自增減劑量或隨意變動用法,否則不僅可能降低藥效,還可能給自身健康帶來嚴重損害。


需要提醒的是,感染幽門螺桿菌並不可怕,只要儘早發現,及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範治療,並注意飲食衛生習慣,加強運動提高免疫力,定期體檢維護健康,就能夠較早地恢復胃部健康狀態。

本文內容均取自公開研究資料,作者不存在任何商業利益關聯,立場公正客觀,僅供醫療專業人士參考。臨牀操作應遵循最新指南,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調整。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