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喫多少鹽才健康?別讓“隱形鹽”害了你!
炒菜要放鹽,泡麪要放鹽,就連零食裏都藏着鹽!鹽作爲餐桌上最常見的調味品,每天都在悄無聲息地影響着我們的健康。喫得太少沒味道,喫得太多又傷身,到底每人每天攝入多少克鹽才合適?今天就帶你揭開鹽攝入的祕密,避開“重口味”陷阱,喫出健康好身體!
一、鹽對身體的“雙面作用”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別看它小小的顆粒,在身體裏卻承擔着重要角色。鈉離子和氯離子參與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保證體內水分平衡,讓細胞能正常“工作”。同時,鹽還能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讓我們的身體能夠自如地運動、感知外界刺激。此外,適量的鹽攝入有助於胃酸的形成,促進食物消化。
然而,鹽一旦攝入過量,就會從“健康助手”變成“隱形殺手”。過多的鈉離子會使身體留住更多水分,導致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長期下去容易引發高血壓。而且,過量的鹽還會損傷胃黏膜,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同時也與骨質疏鬆、腎臟疾病等多種健康問題密切相關。

二、科學標準:每天到底該喫多少鹽?
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建議,成年人每人每天鹽攝入量應不超過5克,大約是一個啤酒瓶蓋(去掉膠墊)裝滿鹽的量。而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年人每天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鹽攝入量高達10.5克,遠遠超過了推薦標準。
5-6克鹽的標準並非隨意設定,而是基於大量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這個攝入量既能滿足身體對鈉的基本需求,又能將健康風險降到最低。對於兒童、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羣,鹽攝入量還應進一步減少,兒童每天鹽攝入量建議控制在3-5克,慢性疾病患者則儘量控制在3克以內。
三、警惕“隱形鹽”:這些食物含鹽量超標
很多人以爲只有炒菜放鹽纔會攝入鹽分,其實生活中隱藏着大量的“隱形鹽”。首當其衝的就是加工食品,像火腿腸、臘肉、鹹菜、鹹鴨蛋等,爲了延長保質期和增加風味,往往添加了大量的鹽。例如,一根100克的火腿腸含鹽量約1.5克,一塊20克的鹹鴨蛋含鹽量約1克,稍不注意就會攝入過量的鹽。
零食也是“隱形鹽”的重災區,薯片、餅乾、話梅、果脯等,喫起來不覺得鹹,但鹽分含量卻高得驚人。一包100克的薯片含鹽量可達1.2克,一包50克的餅乾含鹽量約0.8克。此外,調味品中的鹽也不容忽視,醬油、蠔油、豆瓣醬、雞精等,都含有大量的鈉。一勺15毫升的醬油含鹽量約1.5克,如果炒菜時不注意控制這些調味品的用量,很容易導致鹽攝入超標。

四、科學控鹽:這些方法超實用
1、學會使用定量鹽勺
使用定量鹽勺是控制鹽攝入量最直接的方法。市面上常見的鹽勺,一勺大約是2克鹽,做飯時按照家庭成員數量和菜品多少,精準控制用鹽量。久而久之,就能養成低鹽烹飪的習慣。
2、改變烹飪方式
採用蒸、煮、燉等烹飪方式,減少油炸、紅燒等高鹽烹飪方法。在炒菜時,可以最後放鹽,這樣鹽分能附着在食材表面,既能保證味道,又能減少鹽的用量。還可以用香料、檸檬汁、醋、蔥薑蒜等調味品來增加食物的風味,減少對鹽的依賴。
3、仔細閱讀食品標籤
購買加工食品和調味品時,一定要仔細查看營養成分表,關注“鈉”的含量。選擇鈉含量低的產品,避免購買高鹽食品。同時,注意食品標籤上的“低鹽”“減鹽”標識,不過要注意,有些標註“低鹽”的食品,實際鈉含量依然不低,需謹慎選擇。

4、減少外出就餐和外賣
餐館和外賣爲了追求口感,往往會使用大量的鹽和調味品。減少外出就餐和點外賣的次數,自己在家做飯,能更好地控制鹽的用量。如果不得不外出就餐,可以要求商家少放鹽,或者用清水涮一下再喫。
鹽雖普通,卻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瞭解每人每天科學的鹽攝入量,警惕“隱形鹽”,掌握控鹽方法,才能遠離高鹽帶來的健康風險。從今天開始,和家人一起開啓低鹽生活,讓健康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