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漫風遇上克蘇魯恐怖,懷舊恐怖美學有何魅力?

來源: 更新:

這幾年常常玩恐怖遊戲的老哥們應該能看出來,恐怖遊戲變得越來越“卷”了。

在《逃生》、《PT》等作品發佈後,恐怖遊戲領域在玩法上迎來一波大更新,不少廠商也紛紛設計出那些擁有獨到玩法思路的恐怖遊戲。但在這兩年,隨着恐怖遊戲領域在玩法上再度陷入難以突破的境地,美術風格上的特徵化與獨特性就成了廠商們的新方向。尤其對不少獨立遊戲而言,怎麼讓遊戲一眼就能看出特色也就成了一大命題。

一開始,有人擁抱中式與民俗恐怖,力圖用地域與傳統文化元素來打造獨特的恐怖遊戲體驗;而後來,有些則搞上了“二次元”,用紙片人老婆把人拽進遊戲世界中,再化身電子女鬼狠狠驚嚇玩家……

而還有一些人,則琢磨出了其他各式各樣的新鮮畫風。就比如前陣子剛剛公佈預告的《I Hate This Place》,便選擇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美漫風格,來營造其獨特的恐怖遊戲體驗。

想要做到懷舊,最重要的自然是要儘可能還原美漫“青銅年代”的美術設計。而就目前遊戲放出的預告與截圖來看,遊戲的確做好了“懷舊”這件事。無論是場景還是人物設計,片中展現的畫面都大幅度採用了高飽和式的色彩設計,以十分鮮豔的顏色增強整體畫面對比度。除此之外,角色或物品的各種聲音也以漫畫中的“擬聲詞”表現在畫面上,看起來就像是在那種老式美漫的漫畫頁中操控角色進行戰鬥、移動一樣。

由此來看,這樣的美術設計實打實地爲遊戲帶來了極富風格化且懷舊感滿滿的視覺體驗。畢竟,無論是高飽和度的色彩設計,又或是預告片中的擬聲詞樣式,幾乎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青銅年代”美漫的標配。

而這樣風格化的視覺設計,同遊戲本身的世界觀與玩法設計相襯,則無疑令遊戲的恐怖體驗再上一個臺階。

據官方所稱,本作受凱爾·史塔克斯和阿爾喬姆·託皮林所創作的同名漫畫啓發。在這本漫畫中,主角團在自己繼承的農場中遭遇了一系列超自然恐怖事件。而在遊戲預告片中,無論是在牆上扭曲的可怖“觸手怪”、又或是在暗處來回徘徊,體型設計千奇百怪的怪物,也的確不難看出《I Hate This Place》遊戲也在怪物設計、世界觀設定等多個方面,都繼承了這部漫畫濃厚的“克蘇魯”式驚悚設計邏輯。

而這樣扭曲怪奇的世界觀,搭配上本作那竭盡還原上世紀八十年代,以高飽和色彩設計爲主的視覺效果,則無不給玩家一種荒誕與怪奇交織、恐怖與歡樂共存的“詭異感”。

正是這種詭異感,讓玩家一方面既能夠通過這種懷舊式的畫風放低戒心,感覺“這個世界似乎沒那麼可怕”,但在另一方面,無處不在的超自然因素與扭曲怪誕的“克式”世界觀氛圍,又不由得讓玩家下意識地保持緊張。也許看上去前路沒有太多威脅,但此時玩家的一呼一吸卻都可能引來一個不可名狀的怪物,這種輕鬆氣氛下的緊繃感便會爲玩家帶來更具沉浸感的驚悚體驗。

而在此基礎上,本作還採用了以“聲音”爲主要元素的玩法設計。在預告片中,不難看出許多敵人都比玩家強大數倍。因此,無論是去搜集資源還是前往“安全屋”尋求庇護,在路上玩家都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發出的聲響,極力避免被敵人發現而被敵人花式處死的悲慘境遇。

而這就使得“擬聲詞”作爲一種聲音的視覺化表現元素,一方面在功能上作爲一種相當好用的提醒道具;而在另一方面,無時不刻都在彈出的“擬聲詞”又會讓玩家更加註意環境中的聲音要素,加劇了玩家在遊玩時的緊張感,從而爲遊戲帶來更具沉浸感的驚悚遊玩體驗。

藉以遊戲目前披露的這些信息,不難發現《I Hate This Place》正力圖做出一種更具風格化、更加獨特的恐怖遊戲體驗,以懷舊元素爲表,以“克式”恐怖爲裏,表裏結合爲玩家帶來別具一格的驚悚體驗。就這點來說,《I Hate This Place》這樣略顯大膽的嘗試,卻也足夠能令其在如今已然百花齊放的恐怖遊戲品類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