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爲啥總派殲16去攔截外機,卻不用更先進的殲20?殲16足以應對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爲什麼明明殲20纔是中國最先進的戰鬥機,可偏偏在執行驅逐外機任務的時候,都是殲16出鏡。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殺雞不會用牛刀,打蚊子不會用高射炮,對於執行驅逐任務這樣的小場面,用殲16早已綽綽有餘。
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殲16比起殲20更適合執行這類任務。
(殲16)
殲20不適合執行攔截任務
爲何如此斷言?原因在於攔截與實際發生的空戰,遵循着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邏輯。
在現實空戰中,狗鬥時代已基本成爲歷史,現代空戰正逐步向超視距戰鬥領域演進。
比如,在2025年5月發生的印巴空戰中,印度和巴基斯坦空軍甚至有過隔160公里交火的記錄。
這種戰鬥模式對戰機的隱身性能、遠程雷達探測能力以及超遠程導彈的射程和精度要求極高,而這正是殲20戰機的主要應對場景。
(殲20)
與此同時,攔截驅逐外機則遵循着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邏輯。
此類任務多發生在邊境空域或防空識別區,面對的是未經許可進入或帶有挑釁意味的外國軍機。
在此情境下,雙方通常不會爆發交火。本方戰機出動的核心目標也不會是“擊落”敵方,而是通過非交火手段實現“驅離”目的。
從本質上講,這是一場“心理威懾戰”“”需要的是近距離的“貼身互動”,而非超視距的“隱蔽打擊”。
(殲16驅逐外機的相關媒體報道)
也就是說,在這種邏輯導向下,殲20引以爲傲的隱身技術甚至可能毫無用武之地。
空戰強調隱身,是爲了在戰鬥中儘可能降低自身存在感,以便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
但驅逐任務追求的卻是“讓對手清晰地感知到你的存在以及實力”。
若殲20憑藉其卓越的隱身性能悄然接近,而敵方雷達卻無法探測到它,同時殲20又不能通過開火彰顯威懾力,那麼它應該怎麼做,才能實現“警告驅離”的效果呢?
(殲20)
唯一的方法是進一步逼近對方,依靠自身先進的作戰能力,在對方視野範圍內發出警告。
但這樣一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因爲驅逐外機講究的是“貼身互動”,與傳統的狗鬥頗爲相似,只是不會像狗鬥那樣開火而已。
此時,讓殲20這種專爲超視距作戰設計的戰機去執行近距離貼身纏鬥的驅逐任務,豈不是一種資源錯配?
考慮到殲20一次出動的成本,這種錯配甚至可以用浪費二字形容。
(殲20)
此外,外機飛入中國境內,目的在於偵察有價值的情報信息。而殲20作爲中國最先進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本身就是核心技術機密的代名詞。
一旦在近距離驅逐過程中與外機過度糾纏,哪怕只是簡單的伴飛、機動展示,也可能被外機通過各種先進偵察設備捕捉到關鍵外形特徵、電磁信號特徵等重要情報。
這些情報一旦被敵方獲取並分析,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殲20的部分隱身奧祕、氣動設計原理以及電子系統特性等關鍵信息,進而削弱殲20在未來實戰中的優勢。
所以,即使殲20自身的超強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也能執行狗鬥、空中攔截等任務,但從物盡其用的角度考慮,除非遭遇敵方隱身戰機騷擾這類特殊情形,否則在通常狀況下,不會輕易出動這款戰機。
(美軍五代戰機)
殲 16先進但非頂配的特殊優勢
那麼,爲什麼殲16很適合執行這類任務?
原因說來很繞口,甚至有點自相矛盾,那就是,它很先進,但又不是最先進的一款武器。
先來說說它很先進這一點,考慮到外軍侵入中國境內的飛機,大部分是以高速、高空、高機動性且具備強突防能力的偵察機爲主,少部分會有蓄意出動挑釁的戰鬥機。
一般情況下,應對這類目標,普通的戰機可能真的不行。
因爲它需要戰機同時具備 “快速抵達”“穩定跟蹤”“有效威懾” 三大能力 —— 而這恰巧就是殲16的拿手好戲。
(殲16)
作爲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殲16的最大飛行速度可達 2.5 馬赫,與外軍主流偵察機、戰鬥機的速度基本持平,能快速響應邊境空域的突發情況,不會因速度不足而出現“追不上、攔不住”尷尬情況。
與此同時,在機動性方面,殲16採用了先進的飛控系統和氣動設計,具備高敏捷性和優異的操控性。它能夠在近距離纏鬥中,輕鬆完成包括快速盤旋、急躍升、俯衝在內的高難度機動動作,始終保持有利位置,對敵方形成持續壓力。
此外,殲16的最大航程超過4000公里,搭配副油箱後續航能力進一步增強,可在邊境空域長時間伴飛,避免因燃油不足頻繁往返基地,確保對外機的持續“緊盯”。
(殲16)
更關鍵的是,殲16裝備了極爲先進的綜合航電系統。該戰機搭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EODAS)和光電瞄準系統(EOTS),能夠迅速、準確地鎖定目標,爲飛行員提供全面且精確的空情態勢,幫助飛行員在第一時間掌握外機動態,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殲16)
再看它“並非最先進”這個特點,這並不是它的缺陷,反而造就了它在執行任務時“無顧慮、更靈活”的基本態勢。
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殲16的技術參數、電磁特徵沒有殲20那樣“敏感”。
外軍即便通過偵察設備捕捉到它的雷達信號、飛行軌跡,也難以獲取足以威脅中國空軍核心戰力的機密信息,不必像殲20那樣擔心“底牌泄露”。
(殲16)
另一方面,“非最先進”的定位讓殲16在“展示威懾”時更放得開。
驅逐任務中,殲16機翼下可掛載霹靂10近距格鬥導彈、霹靂 15,伴飛時只需稍作姿態調整,外機就能通過目視或雷達清晰看到其掛載的武器,瞬間明白“再挑釁就會面臨反擊”。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直觀威懾”比殲20“隱身靠近卻無法展示實力”更有效,也比使用更老舊戰機“威懾力不足”更具說服力。
此外,從部隊部署的角度來看,殲16的列裝規模相較於殲20更爲龐大,且其維護保障體系也更爲成熟,這也就意味着戰機出動成本更低,更具有性價比。
(殲16)
畢竟,歸根結底,驅逐外機並非“比拼誰的戰機更先進”,而是“較量誰的戰機更能精準匹配任務需求”。
殲16憑藉其“先進但不頂配”的特性,既滿足了應對外軍目標的性能要求,又規避了殲20的使用顧慮,同時還兼顧了成本與部署效率。
這正是中國空軍“量體裁衣”用兵智慧的體現,也是現代空戰中“任務導向優先於裝備先進度”的典型案例。
(殲16)
參考資料:
1、北京日報《看,殲16有多強悍!》
2、澎湃新聞《殲16,戰力滿格的制空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