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於美國的鱸魚,正在佔領中國的餐桌與河流
中國人向來是有喫魚的傳統,不說古代的蓴鱸之思,就說現代,每個地方基本都有屬於自己的魚類特色菜。
江蘇的松鼠鱖魚,湖南的剁椒魚頭,川渝的水煮魚和烤魚……而在這些菜裏分別出鏡的鱖魚、鱅魚、草魚、江團等,更是充分論證了什麼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除此之外,中國沿海地區還有一道名菜——清蒸鱸魚。
我從小是在福州長大的,而福州人最愛喫的魚,可能就是海鱸魚了。
在我小時候,南方沿海最常喫的鱸魚是中國花鱸(Lateolabrax maculatus)和日本真鱸(Lateolabrax japonicus)。這兩種生活於中國沿海地區的鱸魚外觀多變又彼此相似,還能互相雜交,因此在過往的很長時間裏都被視作一個物種,直到近年來才被確認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海鱸魚鮮嫩可口刺還少,蒸熟之後沒有一絲一毫的腥味,只有滿滿的鮮與香,除了貴之外,幾乎沒有其它的缺點。
從我小時候起,清蒸鱸魚便是我的最愛,每次回福州都少不了這道菜。然而幾個月前,重返福州後我驚訝地發現,無論是在上海、福州還是廈門的超市裏,都能看到一種新的淡水鱸魚——大口黑鱸的身影。這種鱸魚價格更爲便宜,已在隱隱約約間擠佔了餐桌上原本屬於中國花鱸的位置。
而我之所以驚訝,是因爲——大口黑鱸是一種原產於美國的物種。
進擊的大口黑鱸
大口黑鱸 (Micropterus salmoides) ,英文名“Largemouth bass”,在中國俗稱淡水鱸魚、加州鱸等,是鱸形目(或日鱸目)太陽魚科黑鱸屬的一種肉食性的大中型淡水鱸魚,體長可達75釐米,成年個體通常是所在水域的頂級捕食者。
大口黑鱸原產於北美,因爲捕食時的攻擊性強,咬鉤後的手感好、拉力強,非常適用於路亞遊釣,因而被許多國家作爲優秀的“遊釣魚”(game fish)而引入。
而另一方面,大口黑鱸肉質細膩鮮美、無肌間刺、味道好,並且能淡水養殖、生長快、適應力強、易起捕、養殖週期短,因而被引入中國,作爲優秀的淡水養殖食用魚。
1970年代,大口黑鱸被從原產地引入中國臺灣地區;1983年,廣東省率先出手,從臺灣引入大口黑鱸養殖,並於1985年成功實現了大口黑鱸的人工繁殖;隨後其餘省份陸續跟上,到了現在,除了海南、黑龍江和青海這三個省份沒有養殖數據之外,中國大陸地區的其餘28個省市都有大口黑鱸的養殖統計。
與此同時,大口黑鱸的養殖量一直穩中向上,一路從2012年時的24萬噸攀升到了2022年的80萬噸,超過全世界大口黑鱸養殖總量的99%——地球上幾乎所有養殖的大口黑鱸都在中國。
大口黑鱸養殖產量的時空分佈
圖 (a) 展示了2020年中國大陸大口黑鱸養殖產量的熱力圖,省份的顏色越深表示養殖產量越多;圖 (b) 則描述了中國大陸大口黑鱸養殖主要省份養殖規模的變化趨勢。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8])
在無聲無息中,大口黑鱸便掛着“淡水鱸魚”的名頭,擠佔了海鱸魚在中國餐桌上的位置。與此同時,大口黑鱸已在國內多地建立了穩定的自然種羣,越來越多的釣魚人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自己釣到的大口黑鱸。
餐桌上添了一道美味、釣魚多了一種收穫,這固然豐富了大家美食娛樂的選擇。然而令人憂慮的是,大口黑鱸還有着兇殘的一面。
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
無論是在中國、美國,還是其它引入大口黑鱸的國家,成年的大口黑鱸通常都是所在水域的頂級捕食者。它們活躍、兇殘,總是在水裏主動追逐着獵物。魚如其名,大口黑鱸的嘴巴非常大,對於所有能吞下的目標都是一口吞,甚至能夠吞下自身體長一半長的獵物。
只要是嘴巴能吞下的獵物,大口黑鱸便什麼都喫。幼年大口黑鱸會以包括同類在內的各種小魚、小蝦、水生昆蟲、水蚤、橈足類等爲食,成年大口黑鱸的食譜還包括青蛙、小龍蝦、蛇、蠑螈、小水鳥等等。
大口黑鱸能喫、生長速度快,在野外的最大體長能長到大約75釐米,最大體重更是能達到足足20斤!它們還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每公斤體重的雌性大口黑鱸繁殖時能夠一次產下4000-14000顆粘性底棲卵。
大口黑鱸還是廣溫性魚類,至少能在1-36℃的溫度範圍內生存,甚至在中國北方的遼寧丹東、新疆喀什、黑龍江佳木斯這般冬季十分寒冷的地方,都能成功養殖過冬。
圖(a):大口黑鱸全球分佈地圖;圖(b):大口黑鱸原產地(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部分地區);圖(c):2010年時,大口黑鱸在中國的潛在產卵區(圖中的所有紅色標記和區域)。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8])
生長速度快、捕食能力強、生存能力強、擴散能力強、繁殖能力高……即使是在原產地,大口黑鱸也是種競爭力極強的優勢物種,而在引入新的生境後,大口黑鱸更是火力全開,將各種本土物種打得潰不成軍。2000年時,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管理的入侵物種專家組(ISSG)頒佈了一份《世界百大惡性入侵物種名錄》,大口黑鱸赫然名列其中。
與此同時,大口黑鱸作爲淡水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還存在極爲明顯的自上而下的級聯效應——在食物鏈中,大口黑鱸的數量增加後,會通過直接捕食和競爭等方式,減少中型捕食者的數量,進而導致食物鏈下層的小魚、蜉蝣動植物、植物等的數量發生相應的變化,最終改變整個淡水生態系統。在特定情況下,大口黑鱸甚至會清空整片水體裏的魚羣,進而導致食物鏈上特定物種的滅絕。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實中的真實案例——大口黑鱸的入侵,可是直接導致了巨鸊鷉的滅絕。
爲巨鸊鷉敲響挽鍾
阿蒂特蘭鸊鷉(Podilymbus gigas),又稱巨鸊(pì)鷉(tī),是一種原本生活於危地馬拉阿蒂特蘭湖海拔1700米處的珍稀特有物種。它和國內常見的小鸊鷉同屬鸊鷉科,都是以小型魚類和甲殼類爲食的遊禽。
巨鸊鷉有兩大特點,一是體型大,體長約45釐米,而小鸊鷉的體長還不到30釐米;另一個則是不會飛,這直接限制了它的分佈範圍。
1960年,在被引入阿蒂特蘭湖後,大口黑鱸幾乎清空了阿蒂特蘭湖中的魚羣。阿蒂特蘭湖中原本有着18種魚,而在大口黑鱸到來後,短短几年時間內,阿蒂特蘭湖中便只剩下了包括大口黑鱸在內的5種魚,而這5種魚裏,有4種是有着與大口黑鱸鬥智鬥勇經驗的外來魚種,倖存的本土魚則只剩下1種。
中小型魚和淡水螃蟹等幾乎被大口黑鱸清空後,巨鸊鷉直接喪失了食物來源,而大口黑鱸對雛鳥的捕食更是讓巨鸊鷉的處境雪上加霜。湖中引入大口黑鱸5年後,巨鸊鷉的數量驟降至只剩下80只。
巨鸊鷉數量的銳減引起了生態學家的注意,而在保護行動展開後,巨鸊鷉的數量在1975年短暫回升到了232只的峯值,考慮到阿蒂特蘭湖的生境最多隻能支撐大約235只巨鸊鷉生存,這堪稱是個了不起的奇蹟。
遺憾的是,奇蹟沒能延續太久。1976年,突發的大地震導致了阿蒂特蘭湖湖底開裂、水位驟降,隨後危地馬拉的政治動盪則中斷了保護行動。伴隨着阿蒂特蘭湖周邊的地產開發和湖中大口黑鱸如附骨之疽般的持續侵擾,等到人們回過神來的時候,巨鸊鷉的處境已經無可挽救。1989年,人們看到了最後的兩隻巨鸊鷉;1994年,巨鸊鷉宣告滅絕。
在巨鸊鷉的滅絕悲劇中,大口黑鱸毫無疑問是主謀之一。
隱藏在水面下的淡水危機
中國沒有巨鸊鷉,但是巨鸊鷉遭遇的厄運很可能已經在無聲無息中降臨在許多中國本土特有物種身上。只是這一過程被隱藏在水面之下,沒能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
2017年前,根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原本記錄有18目37科163屬共計443種魚類,而在2017-2021年的大範圍魚類多樣性採集中,整個長江水系僅採集到魚類323種,有135種原本有分佈的魚類未能被採集到,佔魚類總數的30.5%。
在採集到的323種魚類中,足足有30種外來物種,比起歷史記錄中的19種增多了11種,佔採集到魚類總種數的9.1%——其中便包括了大口黑鱸。
水庫、水閘、堤防建設等原因導致了魚類棲息生境的持續退化,水污染、湖泊圍墾、航運發展、過度捕撈等因素則是一座座壓在本土魚類身上的大山,而外來物種對本土物種的持續衝擊,更是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中國和北美的淡水生境物種結構存在顯著不同,作爲鯉形目多樣性的發源地和熱點地區,中國水系的本土魚類通常以鯉形目,尤其是鯉科爲主。而在有着獨立演化史的北美,占主導地位的則是鮎形目的北美鯰科、鯉形目的亞口魚科和鱸形目(日鱸目)的太陽魚科——大口黑鱸便是太陽魚科裏的頂級捕食者。
大口黑鱸有着與中國本土魚類彼此獨立的演化史,中國的本土魚類完全沒有像美國本土魚類那般作爲獵物與大口黑鱸鬥智鬥勇的經驗,在面對作爲頂級捕食者的大口黑鱸驟然空降時,堪稱遭到了降維打擊。一方面,本土魚種會被大口黑鱸直接捕食;另外一方面,大口黑鱸還會通過競爭,擠佔國內生態位類似的本土魚種(比如鱖魚)的生存空間。2022年9月26日,中國水產學會科學放魚科普專家團隊發佈《不適宜開展增殖放流(放生)的水生生物物種》名錄,大口黑鱸被收錄其中。
儘管大口黑鱸目前尚未在中國被視作入侵物種,但是根據2023年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大口黑鱸有能力在中國從廣東往北直到囊括整片長江流域在內的大片範圍內建立種羣,而反覆的養殖逃逸會進一步增加大口黑鱸成爲入侵物種的可能性與危害。
相關的案例並不遙遠——2024年7月,因爲持續的大雨,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出現決口險情,導致大量養殖大口黑鱸逃逸。這給當地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會使得本土魚蝦蟹遭遇大口黑鱸的大肆捕食,很可能對當地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趨勢下,無論是在經濟層面上還是在現實中,限制外來水產養殖都既沒有可行性,也沒有必要。水產養殖有着積極的正面作用,養殖出來的水產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材,如果因爲害怕導致物種入侵而阻礙水產養殖,同樣無異於因噎廢食。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應該刻意忽視本土水生魚類糟糕的處境,並放任不管。
中國的淡水生態環境最終走向興還是衰,最終還是會在無形間,或多或少地影響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
天地山川爲棋盤,你我俱是局中人。
作 者 提 醒
請不要購買大口黑鱸放生!!!
養殖的外來魚種去菜市場和超市永遠都買得到,而滅絕的本土物種,滅絕後可就是真的沒了!
參考文獻:
[1] 董芳,方鼕鼕,張輝,危起偉. 長江十年禁漁後保護與發展. 水產學報. 2023.
[2] 楊海樂,沈麗,何勇鳳,等. 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本底狀況調查(2017—2021). 水產學報. 2023.
[3] 酈珊,陳家寬,王小明. 淡水魚類入侵種的分佈、入侵途徑、機制與後果. 生物多樣性. 2016.
[4] 畢威,趙孟傑,曹嘉博,洪蕙玲,陳書軒,董小敬. 我國大口黑鱸養殖優勢、存在問題及發展措施. 科學養魚. 2022.
[5] 白俊傑,李勝傑. 我國大口黑鱸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 中國漁業經濟. 2013.
[6] 王丹,趙亞輝,張春光,周解. 廣西野生淡水魚類的物種多樣性及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動物分類學報. 2007.
[7] 夏雨果,陳蔚濤,李新輝,朱書禮,李 捷,李躍飛. 廣東省內陸江河魚類多樣性. 南方水產科學. 2024.
[8] 顧黨恩,牟希東,羅渡,李瑩瑩,汪學傑,宋紅梅,羅建仁,胡隱昌. 廣東省主要水系外來水生動物初步調查. 生物安全學報. 2012.
[9] 李勝傑,杜金星,韓林強,等. 大口黑鱸“優鱸3號”繁育及養殖技術(上). 科學養魚. 2023.
[10] 樊佳佳,白俊傑,葉星,李勝傑,何小燕. 中國養殖大口黑鱸的亞種分類地位探討. 大連水產學院學報. 2009.
[11] Biological Invasions in Fresh Waters: Micropterus salmoides, an American Fish Conquering the World. ML Costantini, JP Kabala, S Sporta Caputi, M Ventura, E Calizza, G Careddu, L Rossi. Water. 2023.
[12] Curr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 of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germplasm resources. P Yu, H Chen, M Liu, H Zhong, X Wang, Y Wu et al. Reproduction and Breeding. 2024.
[13]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 American Tertiary freshwater fish fauna with a look at parallel trends found in the European record. TM Cavender. Italian Journal of Zoology. 1998.
[14] Drastic decline in Guatemala''s Giant Pied-billed Grebe population. A LaBastille.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83.
[15] IUCN Red list: Atitlan Grebe 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22696577/221205722
[16]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reconstructed by the largest molecular phylogeny of Cyprinidae. F Chen, G Xue, Y Wang, H Zhang, J He, J Chen, P Xie. Research Square. 2021.
[17]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Cypriniformes and plasticity of pharyngeal teeth in the adaptive radiation of cyprinids. W Tao, L Yang, RL Mayden, S He.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19.
[18] Increasing invasion risk from the northward expansion of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in China under multiple influences. K Fang, YY Zhang, L Shen, Q Zhou, J Shao, QQ Xu, H Gorfine, H Zhang. Applied Ecology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3.
[19]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divergence of fishes in genus Lateolabrax (Perciformes: Percichthyidae). K Yokogawa. 2004.
[20] Nomenclatural reassessment of the sea bass Lateolabrax maculatus (McClelland, 1844)(Percichthyidae) and a redescription of the species. K Yokogawa. Biogeography. 2013.
[21]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species of the sea bass genus Lateolabrax (Teleostei, Perciforme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growth-related changes. K Yokogawa. ZooKeys. 2019.
[22] ISSG: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100 of the World''s Worst Invasive Alien Species.https://www.iucngisd.org/gisd/100_worst.php
作者:犬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