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從勵精圖治到躺平擺爛,他究竟經歷了什麼?

來源: 更新:


古人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皇帝是天底下最有權勢、地位最高的人,很多人都覺得當皇帝是天底下最美的事。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大清咸豐帝奕詝的故事中我們也許能找到答案。


剛從奪嫡之爭中勝出,登上皇位時,他意氣風發,立志重振朝綱。


可沒過多久他便被皇帝的責任壓垮,整日擔驚受怕,焦頭爛額。


後來,他甚至爲了逃避現實沉迷酒色,以至於年僅31歲便病重離世。


究竟是什麼,讓一位意氣風發的天子一蹶不振?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揭祕咸豐帝的悲情一生。



奪嫡成功,榮登大寶


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是大清第九任皇帝,也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孩子。


他的三位哥哥沒能活到成年,所以奕詝還沒出生時,滿朝文武都在爲皇位沒有繼承人而揪心。


等到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奕詝呱呱落地,他的父親道光皇帝已經50歲了,可謂是老來得子。


奕詝降生後,皇室的喜事就接二連三而來。


之後十幾年時間裏,皇室又有五位皇子出生。


這時道光帝已經年邁,立儲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他認可的競爭者只有兩位,一位是皇四子奕詝,一位是皇六子奕訢,其他皇子要麼年齡太小,要麼德才有虧。


事實上道光很早就開始培養並考察這兩位潛在的接班人。


奕詝很小的時候不幸喪母,被送到奕訢的生母那裏撫養。


兩個皇子年齡差了兩歲,雖是同父異母,卻勝似同胞兄弟。


但隨着年齡見長,他們意識到皇室大事未定,而自己有着很大的希望能榮登大寶。


漸漸地,兒時的夥伴變成了競爭對手,兩人的關係開始變得疏遠。


同時道光皇帝也在猶豫,不知道選誰。


老四奕詝的優勢是年齡居長,謙恭穩重,但身體不好,先天不足且有點瘸,才氣也偏弱。


老六奕訢英挺俊美、文武雙全,但就是有點爭勝好勝,而且略顯浮躁。


兩位皇子也積極展開競爭,好讓父親的天平傾向自己。


老六奕訢才華與膽識過人,所以只要道光給機會,他都想方設法地表現自己。


相比之下奕詝只能另尋他路,既然才華學識都比不過老六,那就儘可能謹言慎行,表現出一副老成穩重、謙虛仁孝的樣子。


比如有一年春天,道光率諸皇子打獵,想考察他們的武藝。


奕訢獵獲禽獸無數但奕詝竟一箭未發。


道光十分納悶,奕詝則皺着眉頭解釋道

“現在是鳥獸孵育的季節,我不忍心傷害它們,而且我也不想跟弟弟們一爭高低。”


道光聽完感嘆,這纔是明君應該說的話啊。


還有一次,兄弟二人一同覲見道光。


當時道光感到身體不適,於是向他們詢問自己身後的治國大事。


奕訢沒有注意到父親流露出來的痛苦,口若懸河地大談治國安邦之策。


而奕詝則表現得非常悲傷,哽咽得說不出話來。


事後道光感慨:

“皇四子仁孝,可當大任!”


就這樣,奕詝最終通過了道光的反覆考察,在儲位之爭中贏得了勝利。


道光二十六年,即公元1846年,道光用硃筆寫下立儲御書,立皇四子奕詝爲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爲恭親王。


四年後,道光帝駕崩,皇四子奕詝順利繼承大統。




銳意改革,無功而返


奕詝即位時剛剛19歲,他取“普天之下,豐衣足食”之意,改年號爲咸豐,以第二年爲咸豐元年。


這位站上帝國巔峯的青年志得意滿、雄心勃勃。


他渴望用實際行動證明,父親的選擇是正確的,他是一個值得託付的繼承人,一個能帶領國家走出困境的好皇帝。


繼位第十天,咸豐便發佈第一道上諭,要求全體官員廣開言路


迫切希望能通過集思廣益,給垂垂老矣的帝國找到“治病良方”。


十個月後,罷黜了朝的權臣穆彰阿和耆英,以實際行動傳達了破舊立新銳意改革的意圖。


剷除舊黨的同時,咸豐皇帝又大力啓用曾國藩、左宗棠等漢臣,打擊科舉舞弊,全面整頓大清政務


同時他也以身作則,極其自律,既節儉又勤政。


一時間,朝堂氣象爲之一新。


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積弊百年的滿清政權,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煥然一新的。


更重要的是,咸豐皇帝身邊並沒有能真正睜眼看世界的有才之士。


罷黜穆彰阿後,咸豐啓用了自己當皇子時的老師杜受田,來輔助自己開啓新政。


但杜受田是傳統的士大夫出身,熟讀四書五經,教書育人一流,但把儒家的那套理論直接用到治國理政中,顯然就會處處脫節。


更何況大清的危機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杜受田不是想辦法跟世界接軌,而是迴歸四書五經和大清祖訓中找辦法,自然找不到良策。


有後代學者認爲,杜受田本人的最大缺陷是缺乏實際經驗。


他一輩子都在讀書,做的官也多是清貴的閒差,對基層情況很不熟悉。


而且歷史也沒給他積累經驗的機會,在咸豐即位的第三年,杜受田就在視察江蘇災區時染病去世,留下學生獨自面對亂局。


那當時的局勢亂到了什麼程度呢?


1851年,即位第二年,剛剛改元“咸豐”的年輕皇帝就接到了命運給他的一份“大禮”。


當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太平軍這支由燒炭工和貧農組成的部隊,在南方大地上捲起漫天的征塵,短短兩年後就攻陷南京,甚至一度逼近首都北京。


1855年,黃河發生了數百年未遇的潰壩決堤,潰口幾乎在瞬間就擴大到兩百多米,河南、山東、河北境內700多萬人受災


以前的黃河是沿着明清故道從江蘇進入黃海的,這次潰壩後它改道轉向東北,在山東注入了渤海,可以想像當時的狀況是多麼慘烈。


就在咸豐焦頭爛額之際,1856年英法聯軍這個“外患”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逼得他以北狩之名,出逃熱河避暑山莊。


當他聽到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燬的消息,急火攻心,口吐鮮血暈了過去。


可以說,這場大火不僅焚燬了圓明園,也焚燬了咸豐的雄心壯志。




沉迷酒色,英年早逝


人們常說: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要想真正看清一個人,不能看他站上高峯時的模樣,而要看他身處低谷時的表現。


山河破碎,社稷沉淪,面對這副難以收拾的爛攤子,咸豐找到了最有效的解決辦法,那就是逃避。


他縱情於美人醇酒,構建一方自欺欺人的小天地。


《清朝野史大觀》評價

“咸豐季年,天下糜爛,幾於不可收拾,故文宗以醇酒婦人自戕。”


自戕,就是自我了斷。


清代學者錢詠說過類似的話:

“古英雄不得志,輒以醇酒婦人爲結局者,不一其人。”


很多英雄遇到人生不如意,便會選擇醉死在溫柔鄉中。


但問題是,咸豐是當時的皇帝,帝國的最高領袖。


他想靠縱情聲色、醉生夢死來逃避現實,卻忘了自己身後還有無數浴血奮戰的將士、嗷嗷待哺的受災百姓。


這天下殘局並不會因爲他放棄抵抗而自我修復,天災人禍接連不斷,賣國條約也不得不一簽再籤。


或許是因爲無顏面對列祖列宗,咸豐最終也沒有返回北京。


他在避暑山莊裏毫無節制地飲酒縱慾,甚至迷戀上了鴉片。


也許只有沉溺於聲色犬馬中,這位年輕的皇帝才能暫時忘卻現實中的糟心事,以及內心的恥辱痛苦。


咸豐的身體迅速衰敗了下去。


他原本就先天不足,體質較弱,不僅跛足,還時常咯血。


從登基之日起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以及後期放縱無度、近乎自殘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摧毀他的健康,讓他如風雨飄搖中的一枝殘燭,隨時都有熄滅的可能。


他的弟弟奕訢此時遠在北京,受命主持大局,並與西方列強斡旋。


聽聞皇兄病重,他請求到熱河覲見


或許他只是一片赤誠之心,但咸豐心存猜忌,強撐病體批覆

“相見徒增傷感,不必來覲。”


這對幼年時形影不離的兄弟,最終走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1861年8月21日,彌留之際的大清天子緊急召見諸位重臣,下詔立皇長子載淳爲皇太子,並任命了八位顧命大臣輔佐政務,而奕訢不在其列。


第二天清晨,年僅31歲的咸豐帝奕詝,帶着無限的眷戀和不甘,崩逝於熱河行宮之中。


接下來登基的載淳就是同治帝。


因爲皇帝尚未成年,兩宮太后慈安、慈禧垂簾聽政。


但在咸豐帝的棺槨被運回北京下葬時,早就對八位顧命大臣不滿的兩宮太后,聯合奕訢發動政變,史稱“辛酉政變”。


咸豐苦心安排的身後事,僅僅維持了幾個月的時間。


這就是咸豐皇帝的故事,和雄才大略的康熙、乾隆皇帝相比,他的才幹相對平庸,性格相對軟弱,還簽署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


但他至少曾銳意改革過,並大膽啓用了曾國藩、左宗棠等漢臣,爲之後同治、光緒年間的帝國中興奠定了基礎。


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咸豐的一生,那就是苦命。


他奮鬥半生坐上了皇位,卻再沒過上一天安生的日子。


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消磨了他的鬥志,也消耗了他的生命。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連君王也逃不脫,可見讀懂時代、順應時代,要比一味努力奮進更爲重要。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