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國的宰相,爲何被譽爲“春秋第一人”?

來源: 更新: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無數的英雄豪傑、智者賢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那是一個社會轉型、大變革的時代,湧現了一批像管仲、伍子胥、商鞅這樣能以一己之力改變一個國家的政治家。


其中,鄭國宰相子產不但被孔子稱爲“仁人”,還被清朝學者譽爲“春秋第一人”。


要知道鄭國只是一個小國,它的丞相卻有如此盛名。


子產究竟在鄭國做了什麼,讓他獲得如此高的讚譽?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子產的傳奇人生吧。



小國家出了個大丞相


子產出生於春秋晚期的鄭國,那時的鄭國局勢動盪不安,國家政權被鄭穆公的七個卿族後代所掌控,即“七穆”。


子產的父親就是鄭穆公的兒子,“七穆”之一的子國。


子產的尊貴出身,使得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子產本人也天資聰穎,小小年紀就展現出了很高的政治天賦。


公元前565年,子國率軍入侵蔡國,俘獲了蔡國的司馬,劫掠了大量的金銀珠寶。


鄭國上下都很高興,唯獨年幼的子產憂心忡忡。


子產說:

“我們只是個小國,如今沒有文治卻有了武功,那可是天大的災禍。


蔡國一向依附於楚國,如今蔡國喫了虧,楚國勢必要來討伐我們,我們到時候只能順從。


而楚國的死對頭晉國看到我們順從於楚國,也一定不會放過鄭國。


晉楚兩個大國輪番來攻打我們,從今往後,鄭國至少四五年都不得安寧。”


子國聽到後,立刻怒斥道:

“你知道什麼?


此等大事既有國家出兵的重大命令,也有執政的上卿在。


小孩子胡說八道,小心掉腦袋。”


然而,事情果真如子產所料,沒過多久,楚晉兩國先後攻打起了鄭國。


經此一事,子產初露鋒芒。


就在楚晉兩國連番攻擊鄭國時,鄭國竟又爆發了內亂。


公元前563年,叛亂分子殺入鄭國首都,不但挾持了鄭國國君,還殺死了幾位掌權的公卿,其中就包括子國。


叛亂髮生時,大家都很驚慌失措。


而子產強忍着喪父之痛,鎮定自若地安排守門的警衛,分配好各自的職責。


完成防守準備後,子產纔去收殮父親的屍骨。


緊接着他調動軍隊,親自率軍向叛亂者發起了反攻。在援軍的共同夾擊下,子產將叛亂者全部殺死。


誰知,叛亂平息之後,執掌朝政的公子嘉一心只想專權獨斷。


子產百般勸阻,他都不聽。公子嘉引起羣臣反對,最終被國君所殺。


此時的鄭國可謂是內憂外患,內有卿族之間爭鬥不斷,國君形同虛設,外有晉楚兩個大國虎視眈眈。


這樣的局勢下,鄭國迫切需要有人來改變現狀。


子產憑藉着過人的政治才能和膽識被當權者子展賞識。


在子展的支持下,公元前554年,子產被國君鄭簡公正式任命爲上卿,執掌鄭國國政。


子產執政後,爲了提升鄭國的經濟實力,大力發展農業。


他進行了田制改革,限制貴族佔田過多,將多餘的田地分給農民,並要求從田地收取賦稅,以增加財政收入。


然而,子產的這一改革措施觸犯了鄭國貴族的利益,他們對子產簡直恨得牙癢癢,但子產不爲所動,堅持把田制改革貫徹下去。


僅三年時間,子產的改革就有了很大效果,鄭國的國力明顯增強。


子產在提升鄭國國力的同時,也改變了鄭國的外交狀況。


在子產之前,鄭國的外交方針是唯強是從的。


這種朝晉暮楚的外交政策,使得鄭國飽受晉楚兩國的欺凌。


子產上臺後,他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在晉楚兩國間斡旋,竭力維護本國權利。


由於子產高明的外交手腕,以及鄭國國力的日益增長,晉楚兩國也不敢再輕視鄭國。



鑄刑于書,開“依法治國”先河


除了經濟、外交方面的成就,子產還有一項爲人稱道的功績,便是他推行的“鑄刑于書”政策。


在春秋時期,統治階層不公開法律,認爲“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法律越神祕,越能讓百姓畏懼。


但這也導致司法腐敗嚴重,貴族隨意處置百姓,民衆權益難以保障。


子產深諳此弊,他認爲,要讓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將法律公之於衆,使民衆知法守法,這也便於監督官員的執法行爲。


公元前536年3月,子產讓人把法律條文鑄在具有王權象徵意義的大鼎上,並公佈於衆,讓國人都知道做什麼樣的事情屬於犯法,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


子產的這一行爲引起了軒然大波,不但引起了國內貴族的不滿,就連晉國大夫叔向也寫信指責子產,說民衆知道了刑罰的條文,就不會再看重道德,遵守禮儀,而是會去鑽法律條文中的空子,不會乖乖聽官員的擺佈了。


子產卻不願意與叔向爭辯,只是客氣地回覆:

“我沒有什麼才能,不能考慮長遠,我能做的只是想方設法地挽救鄭國。


雖然我不能接受您的意見,但是感謝您的這番關心和教誨。”


而歷史也證明,子產的這一舉措不僅使法律透明化、公開化,還極大地提高了民衆的法律意識,爲鄭國的法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子產的“鑄刑于書”,開創了我國曆史上“依法治國”的先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身死名留,春秋賢相第一人


子產執政後,鄭國的形勢一年比一年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息。


《史記》記載,子產執政一年後,鄭國街頭不見浪蕩子,老人不必手提負重,兒童也無需犁地耕田。


兩年後,市場上沒有哄擡物價的,買賣非常公平。


三年後,人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四年後,農民幹完農活,農具直接放在地裏都不會丟。


五年後,男子不用服兵役;遇有喪事,人們能自覺按照喪禮操辦。


鄭國國力有了空前的進步,在諸侯爭霸的格局中也就獲得了更多的尊重,也在晉楚兩個大國間求得了平衡,連一向瞧不起鄭國的晉國國君晉平公都稱讚子產爲“博物君子”。


公元前522年,執政近三十年的子產因長時間的操勞過度病倒了,可他仍放心不下國事。


子產將子大叔叫到病牀前,對他說:

“我死以後,鄭國定會由你主政。


你要明白,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夠用寬厚的政策使民衆服從,否則就要用剛猛一些的政策。


就好比烈火,民衆們看見它就害怕,躲得遠遠的,所以很少有人會因爲它而死。


而水很柔弱,大家都很喜歡,常常玩耍於其中,因此死在水中的人就很多。”


子產這是以水火作比喻,告誡繼任者子太叔爲政要寬猛相濟。


不久後,子產去世。


子產死後,鄭國舉國悲痛,青壯年痛哭失聲,婦女悲呼欲絕,老人哭得像孩童一樣淚流滿面。


他們一邊哭一邊訴說:

“子產離開我們了,我們將來能依靠誰啊?”


爲了悼念子產,鄭國男子捨棄玉佩,婦女捨棄綴珠耳飾,停止一切娛樂活動,聚在民巷中哭了三個月。


古聖人孔子聽說了子產去世的消息,流着淚評價說:“古之遺愛也。”


意思是說子產是繼承了古代聖賢仁愛品德的人啊。


子產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他出身於小國,卻胸懷大志;


他面對亂世而不懼挑戰,勇敢擔當;


他開了依法治國的先河,影響深遠;


他品德高尚而贏得民心,流芳百世。


子產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處於怎樣的境地,只要不卑不亢,胸懷大志,敢於創新,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