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四合院+網紅打卡街=地道+洋氣!
好傢伙!
這地界兒還是咱北京大吉片兒嗎?
青磚月亮門裏頭藏着潮牌店,
石榴樹下支着網紅甜品攤,
老字號點心鋪挨着元宇宙體驗館……
就在最近,
在北京二環裏“長”出了“四合院商圈”——
中海北京大吉。
“傳統四合院”搭檔“網紅打卡街”,
一場“老城煥新”的好戲正在上演!

中海北京大吉由中國建築旗下
中海集團歷時九載打造,
由富有歷史古韻的文保片區、
活力四射的中海地產北京大吉巷、
嶄新高端的中海金融中心寫字樓、
生態呼吸的零碳公園
四個部分構成,
開業首日客流量即突破20萬人次,
成爲老舊城區改造的又一項突破性創新案例。
修舊如舊
古建“逆生長”
康有爲故居、米市衚衕29號院、《每週評論》舊址……
這些老北京“C位”出道的文保建築,
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
然而,
它們承載着歷史,卻抵不過歲月。
木結構因蟲蛀和潮溼而腐朽,
傳統彩繪因風雨沖刷而褪色,
磚牆因年久失修而鬆動脫落。
面臨的最大問題,
是如何把這些歷史建築恢復原貌。
中海團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
“一屋一策”的改造方案,
採用了數字化手段
進行精細化評估、編碼分類,
挖掘出48處有保護價值的院落、
61處一般傳統院落、
9處珍貴歷史構築物、
5條傳統衚衕,
爲衚衕“大雜院”梳理經絡。

邊拆、邊恢復、邊建設。
中海團隊遵循
“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的準則,
通過現場勘察與歷史資料交叉比對,
進行局部“鍼灸式”修復。
當面對失去往日光澤的樑柱,
採用墩接、嵌補和一麻五灰等傳統工藝,
使褪色樑柱重現金漆流轉,
讓變形的木構件重新“挺直脊樑”。

新益求新
時空穿越行
這不是簡單的舊城改造,
而是場精心編排的城市復興交響樂。
僅是修好歷史建築還不夠,
中國建築依託
獨有的北京四合院文化,
打造了六大文保院落作爲“活態博物館”,
展出絲路文明藝術、康有爲書法等主題展覽,
讓市民可以沉浸式觸摸歷史脈絡。
左手邊米市衚衕的古樹
還在講述民國往事,
右手邊金融中心的玻璃幕牆
已倒映出穿梭的都市人羣。
一步之間,
兩個時代在此短兵相接。
走進北京大吉巷,
百家時尚品牌旗艦店錯落林立,
滿足消費者們的時尚購物需求;
特色餐飲街區匯聚各地美食,
爲市民帶來舌尖上的享受;
專屬IP“大吉貓”空降地標,
引導衆人拍照狂曬朋友圈。
首店及定製店比例達到50%以上,
深度激活西城區域的商業價值與消費潛力。

從平面佈局上看,
西側有約3000平方米的文物保護區,
中間7棟金融寫字樓橫豎排列,
東側則爲綠地公園。
留給商業和休閒的空間十分有限。
爲了解決這一難題,
中海團隊開啓“向下生長”新模式,
對北京大吉巷採用
地上守形制、地下挖價值。
形成了“兩縱三橫”網狀商業交織地。
同時打造“雙首層”概念,
通過錯臺與立體動線,
使每個樓層都能直接對接地面客流。
市民在層層疊疊的退臺空間中穿行,
讓人彷彿探索“混搭風”迷宮,
購物體驗瞬間升級爲城市冒險!
鄰里幸福
老城“朋友圈”
老百姓說好,纔是真的好!
中海團隊在早期設計的時候,
對周邊居民的需求做整體調研,
像籃球場的設立,休閒的空間、
地下劇場、小的聚會場所,
其實都是生活中會需要的。
在一系列巧妙“輾轉騰挪”的空間設計下,
中海北京大吉不僅實現商業價值,
同時在東側打造出約1.2萬平方米的
生態運營公共綠地空間,
有“彈性劇場”“森林露臺”等園林,
並配備籃球場等體育設施。
爲周邊衚衕居民提供了一個
茶餘飯後的好去處。
來往居民紛紛表示:
“這片兒跟別的地界兒真不一樣!
在這兒溜達特別愜意,
以後要做‘回頭客’了。”

在這裏,
四合院“和諧共居”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共生院模式使“院落相依”得以延續,
讓傳統建築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
共生街區模式通過多元業態的有機植入,
爲新老居民編織充滿活力的社區紐帶;
共生建造模式讓居民參與到風貌保護中來,
開展一場更溫暖的共建行動。

如今的中海北京大吉,
康有爲故居的一梁一柱繼續訴說士人精神,
零碳技術點亮城市上空的晴藍,
衚衕裏的煙火氣與摩登生活相依共存,
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讓北京中軸線
從“歷史軸”走向“發展軸”。
———— / END / ————
責任編輯丨龍旭
校對丨張越越
執行主編丨劉海草 張灝然
內容來源丨中國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