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時→5分鐘!有一種魔術師叫“中國企業”

來源: 更新:

當地時間6月19日,

中國鐵建所屬中國土木與中鐵十五局

聯合承建的坦桑尼亞馬古富力大橋

正式通車!


通車後的馬古富力大橋


放眼望去,

這座全長4.66千米的鋼鐵巨龍,

飛架在碧波萬頃的維多利亞湖上。


這座大橋

是非洲最長的矮塔斜拉橋,

主橋的塔柱宛如張開的臂膀,

塔身綠、藍、金黃三色交織,

恰似坦桑尼亞國旗

在湖面上空飄揚。


馬古富力大橋航拍


不僅改寫了當地湖區百姓

“望湖興嘆”的歷史,

更以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責任

架起了中非合作的新標杆。














一腳油門就到對岸!



對當地漁民安娜而言,

馬古富力大橋的通車

意味着“從噩夢中醒來”


“以前每次過湖

都像在賭運氣,

有時需要等渡輪等幾個小時,

現在開車

一腳油門就過去了。”

她的話道出了

兩岸90萬民衆的心聲。


貨車排隊登上輪渡


曾經,

姆萬紮省的米松桂與森各拉瑪地區,

僅隔一水,

卻因湖面阻隔、渡輪短缺,

百姓日常出行長期受限。

兩地之間的通勤,

繞行需2個多小時

輪渡要40分鐘

遇到雨季或風浪則會中斷通行。


如今,

馬古富力大橋將這段路程

壓縮至短短5分鐘車程

通行效率提升超90%,

真正實現了“隔湖不隔心”。


維多利亞湖兩岸的輪渡














日均增收20%以上!



這座大橋

不僅連接兩岸

還架起了當地人民的

“致富路”


維多利亞湖

是非洲最大的淡水魚產區之一,

年產量超過100萬噸。

大橋的貫通,

深刻重塑了湖區的發展邏輯。


大橋建成前,

漁獲依賴湖面運送,

運輸時間長,

在高溫天氣下極易腐損,

漁民收入因此縮水。


維多利亞湖上的漁船


大橋建成後,

魚產品可以在1小時內

送達加工廠或冷庫,

運輸成本降低約30%,

產品損耗率降低近50%。


馬古富力大橋連接湖兩岸


據姆萬紮市漁業協會估算,

橋樑運營首年,

預計漁民平均每日可增收

20%至25%,

全區漁業產值

有望提升超過1,500萬美元/年。


而這,僅僅是開始。

湖區的漁業發展,

未來可期。


當地學生在馬古富力大橋項目接受實訓














“穿反光衣的幹部”


對於當地居民來說

大橋的修建

爲無數普通人改變命運

提供了新的可能,

不少當地人因此走上“幸福路”


大橋項目建設始終踐行

“坦桑參與、坦桑受益”的理念。

僱傭本地員工佔比高達95%,

聯動30餘家

本地分包商深度參與,

累計創造近3000個就業崗位

培養逾1500名專業技術工人


前船長羅伯特

轉型成爲項目司機,

“我現在開的是車,

但送的是希望。”

靠着穩定的收入,

他購置土地建成了新房,

圓了婚禮夢想,

也成爲了一名

幸福的新手爸爸。


前船長、現項目司機羅伯特


輟學青年喬書亞,

從中方安全主管學徒做起,

認真記錄隱患,

苦學安全知識,

如今已然成長爲

項目最年輕的本地安全員,

被家人驕傲地稱爲

“穿反光衣的幹部”


本地安全員喬書亞


廚師蘿絲,

零基礎學習中餐烹飪,

儘管經歷了一次次擀餅失敗,

她還是默默練習,

最終做出了廣受歡迎的醬香餅,

她和丈夫

也在湖邊蓋起了新房,

過上了美滿的新生活。


項目坦桑籍廚師蘿絲














“零水下”施工守護綠色湖區



維多利亞湖

是非洲最大淡水湖,

湖區施工直接關係到

當地居民的生計與飲水安全。


爲此,

項目建設團隊

生態保護置於首位。


項目“零水下”承臺施工現場


他們自主研發了

“水中承臺吊箱一體式柔性止水工藝”

通過充氣橡膠膠囊隔水拼接,

實現全橋承臺施工

“零水下”澆築!

最大限度降低

對湖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同時,

施工期間,

漁船仍可安全穿越施工區域,

實現了對當地居民

生產生活影響最小化。


這項創新技術

斬獲了5項中國專利、2項坦桑專利,

榮獲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

“高推廣價值專利獎”等多項榮譽。














“中國智慧”賦能技術攻堅



在異國他鄉施工,

遇到技術困境在所難免。

項目團隊用“中國智慧”

給出頂級解決方案。


在維多利亞湖底,

150MPa超硬花崗岩與厚層淤泥交織,

地質條件極其複雜。

項目團隊創新採用

“旋挖鑽+衝擊鑽”複合成孔工藝,

將73米長的樁基

如手術刀般精準植入。


大橋寬幅輕型菱形掛籃系統


爲順利完成

主橋520米三塔雙索麪結構施工,

團隊還自主研發了

寬幅輕型菱形掛籃系統

通過有限元建模與地面預壓測試,

攻克了變截面懸灌澆築的技術難關,

實現123個梁段毫米級誤差控制


除了應對施工地質環境的複雜性

日均氣溫超30℃的熱帶氣候

對於混凝土澆築等環節

也帶來了挑戰


爲應對高溫氣候

項目首創

大體積混凝土內循環冷卻技術

爲單座3900立方米的承臺

植入“降溫系統”,

實時監控溫差,

最終實現

一次性澆築“零開裂”的行業奇蹟。


建設期間,

該項目累計申報專利技術9項,

開創了非洲橋樑建設領域的

多項技術先河。


項目應用BIM數字化技術














“港路鐵”樞紐拉動經濟引擎


馬古富力大橋的貫通,

絕不僅僅是縮短了通行時間。

它還與姆萬紮港、中央線鐵路(SGR)

共同構成了“港路鐵”一體化運輸通道


這徹底改變了當地的區域物流格局:

大幅縮短了東西通道運輸半徑,

使姆萬紮成爲聯通烏干達、盧旺達、

剛果(金)等內陸國家的重要節點。


馬古富力大橋美景


坦桑尼亞交通部預測,

大橋建成後,

姆萬紮年過境貨運量

將增加70萬噸以上,

年貨車通行量

預計超過18萬輛次,

將有效替代

原有繞湖公路及渡運線路。


馬古富力大橋橋面細節


大橋建成後,

經濟脈搏的強勁躍動

已催生出了實質性變革:

新增註冊的中小型商業主體數量

較三年前增長了2.8倍。

已有多個物流園區、旅遊開發項目

正在規劃中,

預計將在未來5年內

爲湖區創造超2萬個就業崗位,

推動當地從傳統漁業

向綜合服務、商貿、旅遊產業的升級。


馬古富力大橋夜景


夜幕降臨,

馬古富力大橋

橫臥在維多利亞湖的晚風中,

光彩照人。

這座托起百萬人希望的虹橋玉帶,

正在車聲轔轔和漁舟唱晚的迴響中,

譜寫着中非合作

更加緊密的未來篇章。


———— /END/ ————

責任編輯丨張越越

校對 | 苑洪濤

執行主編丨劉海草 張灝然

內容來源 | 中國鐵建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