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漸凍症丈夫開網約車

只要他還在,這個家就是完整的。
——第11092個天天正能量獲獎故事
在青島平度市,有一輛特殊的網約車,司機是位女士,副駕駛座上還坐着一位安靜的“男乘客”,座椅後背有一張小卡片:
漸凍症患者(不傳染)
這是女司機的丈夫,是她全心守護的家人。

近日,泰山護理職業學院大二學生李海寬放暑假後,回到平度老家。從車站下車後,他預約了一輛網約車。
當他上車後,發現是一名女司機,副駕駛位上還安靜坐着一名“男乘客”。他眉頭不自覺微微一皺,心中有些不悅。“起初,我以爲是拼車,還有點反感。”李海寬說。
然而,當視線掃過副駕駛座椅背後一張小小的卡片時,他所有的不解與不滿瞬間凝滯,繼而被一種深沉的感動所取代。
卡片上幾行字清晰而鄭重:
“親愛的乘客:副駕駛坐的是我家屬,漸凍症患者(不傳染),無法自理需要我照顧,謝謝您的理解。”

李海寬心中原本小小的抱怨,此刻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的慚愧和由衷的敬佩。他默默拿出手機拍下照片,隨後將這張見證女司機和丈夫同舟共濟的卡片上傳到了社交平臺。
頃刻間,這張卡片與背後的故事像投入靜水的石子,在網絡上激起了層層漣漪。無數素昧平生的網友被那位未曾露面的女司機所打動。
“中國女性身上有一種偉大的堅韌,在家庭陷入困局的情況下撐起家。”
“生活處處不容易,也總有人用愛照亮,加油陌生人。”
“阿姨真的很有責任心了,真的是很好的人啊!”
……
網友們用質樸的語言傳遞着跨越屏幕的溫暖,令人心生敬意,同時也爲這份深厚的夫妻情感所動容。
李海寬未曾料到,自己隨手拍下的卡片竟在社交平臺引發如此強烈的迴響。讓他心頭溫熱的是,那位網約車女司機特地向他發來了誠摯的謝意。
“我覺得只是一件小事,沒想到引起這麼大反響。”李海寬說,希望司機阿姨和丈夫在未來的日子裏不離不棄,生活越來越好。

帶着漸凍症丈夫開網約車的女司機叫王傑,是青島平度當地人。6月13日晚上7點40分,忙碌了一天的王傑終於回到家中。
“今天掙了108塊錢。”電話那頭,她的聲音透着疲憊,卻更充滿了堅韌與樂觀,“很知足了,比平時掙得多。”這個週五,因爲學生放假,網約車訂單格外多,也給了這個特殊的小家庭一絲慰藉。

王傑(左)和丈夫崔文軍
52歲的王傑與丈夫崔文軍同齡。五年前,爲了改善生活,他們貸款購置了一輛新能源汽車,連本帶息投入了17萬元,滿懷憧憬地開始了網約車生涯。
然而,命運的玩笑猝不及防。就在第二年,崔文軍時常感到雙腿無力。起初,夫妻倆只當是久坐勞累,並未在意。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情況急劇惡化。“有時候走着走着,自己就摔倒了。”王傑回憶道。
看着丈夫日益嚴重的症狀,王傑憂心如焚,帶着他輾轉求醫。
“那時一直以爲是骨頭或者是關節這些地方出了問題。”兩人跑到濰坊一家有名的骨科醫院,坐診的老大夫摘下老花鏡放在桌子上,語氣有點沉重地說:“我懷疑不是骨頭的問題,是漸凍症。”
那時夫妻倆都沒聽說過“漸凍症”這個詞,有點疑惑地問:“這是個什麼病?”老大夫言簡意賅地解釋道:“知道美國那個科學家霍金吧,得的也是這個病。”
2021年底,一紙“漸凍症”診斷書,無情地宣告了厄運的降臨。
病魔的侵襲遠比想象中兇猛。到了2022年4月,崔文軍的手臂已無法抬起。
爲了抓住每一線生機,王傑帶着丈夫嘗試了按摩、鍼灸、草藥……錢花了不少,效果卻微乎其微。只要聽說有醫院對此症治療頗有經驗,王傑就立刻驅車帶丈夫前往。他們的足跡踏遍佈各地,只爲尋覓一絲轉機。
然而,病魔無情,到了2023年冬天,崔文軍的四肢因肌肉萎縮已基本喪失活動能力,連自主站立都成了奢望。
生活的重擔並未壓垮這對夫妻。崔文軍生病前性格開朗,喜歡交友出遊。爲了讓他心情舒暢,王傑想出了一個辦法:每天將他背下樓,安置在副駕駛座上,然後夫妻倆一起開車上路。
他們駛向山野田間,看風景流轉;或是拜訪老友,談天說地。小小的車廂,成了丈夫重拾生活信心的方舟。爲了方便背送,王傑特意將租住處換成了平房,免去了爬樓的辛苦。
崔文軍剛生病的時候體重在120斤,王傑的體重也在120斤,但是因爲崔文軍四肢無力,要背起來格外費力氣,倆人經常東倒西歪。王傑每次都要強地說:“我揹你沒問題,螞蟻還能背動石頭呢。”

眼看着丈夫治病要花費很多,王傑開始一天打兩份工,白天在服裝廠上班,晚上七點半到次日凌晨兩點,在一家酒吧裏切果盤。
“在家不敢哭,但是晚上上班時,一個人就在後廚裏掉眼淚。”這種白+黑的工作,讓王傑每月能掙到七八千元,也僅能勉強應付一家五口的生活。
幾年求醫路,花費了近30萬元醫藥費,還背上了不少債務。他們有三個孩子,大女兒在蛋糕店工作,二女兒和兒子還在求學。
生活的壓力如山,今年3月,王傑做出了一個決定:自己註冊成爲一名網約車司機。“開網約車最起碼每天都有個奔頭。”她的話語樸實卻充滿力量。
爲了讓副駕駛座位上的丈夫坐得更舒適,這個特殊的座位被王傑加裝了很多東西,比如頭靠位置,做了兩個棉墊,王傑稱這一改造爲“耳朵”,這樣崔文軍的頭部就被兩個“耳朵”保護起來,不會左右亂晃。
崔文軍坐好後,王傑還會在他的前手臂下塞兩個抱枕,這樣他的上半身有了依靠,會更舒服一些。
崔文軍會提前規劃路線,王傑則整理好一切,載着丈夫開啓新一天的行程。“在車上他還經常提醒我該怎麼走,就像嚮導一樣,避免我走錯路,感覺他挺喜歡這種生活。”王傑欣慰地說。
令人欣喜的是,自從跑網約車後,丈夫臉上的笑容漸漸多了起來,性格也不再那麼多愁善感。這份在車輪上共同“奮鬥”的日子,不僅帶來了微薄的收入,更成爲照亮他們生活的精神支柱。

“其實說實話,我對象這個病,發展是肯定的。”王傑的聲音帶着坦然,“但我只希望,只要他還能坐在車裏,每天能像‘放風’一樣出來轉轉,就比悶在家裏強。不管一天掙30、50也好,80、100也罷,最起碼能掙個生活費。”
更讓她珍視的,是乘客們鼓勵的話語,每每此時,丈夫臉上便會漾開充滿希望的笑容。
還有一次,一位40歲左右的乘客下車時,添加了王傑的微信,然後轉來100元紅包。“說實話,那一剎那確實很感動。”王傑說,正是有許許多多熱心乘客,讓她燃起對未來更美好的期許。
對於未來,王傑說,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讓丈夫崔文軍能繼續坐在副駕駛座上,每天開車載着他看看不同風景,和形形色色的乘客聊聊天,讓他的心情變得更加舒暢。
“只要他還在,這個家就是完整的。”王傑知道,前方的路或許依舊艱難,但副駕駛座上丈夫的笑容和乘客偶爾投來的善意,便是照亮他們前路、支撐他們走下去的點點星光。只要還能一起在路上,希望就未曾熄滅。
一張貼在副駕駛座後的卡片,像一束光照進了千萬網友的心。
方向盤轉動的是生計,副駕駛座上承載的是愛情。
喂藥時的溫柔,按摩時的專注,說笑時的開懷——這些平凡的日常,都是她對“不離不棄”最美的詮釋。
她讓我們看見:女性的力量,可以如水般柔軟,亦能如鋼鐵般堅強。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聯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爲王傑頒發正能量特別獎

在生活風暴中,她不是弱者,而是握緊方向盤穿越風雨的勇士。願這輛載着愛的網約車,繼續駛向溫暖的明天。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宋祖鋒
半島網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