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入鄭智化視角去上了個班,我終於知道:八千萬殘障人士去哪了?

來源: 更新:

這幾天,歌手鄭智化因怒斥機場無障礙設施不到位、後又爲言語不當道歉的新聞,討論聲很大,我們也因此關注到整個事件。

今天不站隊A或B,來聊聊缺失的C,即無障礙設施本身

中國有8000萬殘障人士,啥概念?

全國老師有1800萬人,是老師的5倍;東三省有9000萬人,幾乎與它的人口規模相當!但爲啥在公共場合,很難看到殘疾人

難道真的是因爲無障礙設施建設落後?

帶着這個疑問,我代入鄭智化視角,上了一次班,第一次去認真觀察了我的上班路,真的有震驚到!

聲明:我的上班路,只有兩公里多一點,正常人可步行,全是城市主幹道。

從出家門開始,困難就已經來了。我家是高層,有電梯,但想想那些住在7層以下的人,沒有電梯,他們基本就被封印在家裏了

電梯這關還是順暢的,有自動感應,坐輪椅的話就算慢一點,它也會等着。

到了單元樓的防盜門,我模擬坐輪椅的高度試了試。

首先,夠不到開門按鈕;

其次,大多隻開一邊門,輪椅進出寬度不夠;

再者,以一己之力把兩道門推開也要花一些時間,最後還是得等別人幫忙。

有的人家可能是鐵門那種,通常還會有一道門檻,明明外面近在咫尺,但就是沒那麼容易。

出了大門,緊接着就是臺階。

還好,我們小區是2012年之後建的,這裏有個關鍵分水嶺:2012年實施的《無障礙設計規範》明確規定,居住建築出入口必須設無障礙出入口(如坡道)。

但那些建於之前的老小區,情況就艱難多了,沒有的話只能找人幫忙抬,也就是說,每次出門必須有人陪同,或者等好心人路過。

出門不是權利,而變成了需要運氣和助力的特權

到了小區裏,也有考驗。

地磚的工藝、雨水侵蝕常會導致地磚鬆動、高低不平,我媽就在這摔過一跤,更別說殘障人士的隱患了。

就這,我們小區還算是管理不錯的,一直在堅持不懈地修修補補。

磕磕絆絆過了這幾關,總算挪出了小區大門,走上主幹道。

主幹道纔是障礙物最集中的地方,代入我是視障人士的話,好不容易順着盲道走到這裏,卻被一輛車擋住了。

每輛亂停的車都是突然冒出來的障礙物,正常人看着都礙眼。

要是沒這輛車擋着,其實也不一定好下臺階,水泥斜坡的高低差很容易讓輪椅傾斜。

等到了這段路,倒是好多了,空間也夠,雖然路邊一排車,但藉着自行車道,勉強也能走到人行道。

接着直走,咱們經常能看到樹圍磚翹起,盲道說斷就斷,這隻有一塊的盲道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這要是殘障人士,百分百磕絆。想往旁邊繞開吧,結果一輛車還在那堵着!

到了過馬路的地方,危險性自不用多說。我是至今還沒有發現,我的城市有對於殘障人士過馬路的紅綠燈設計,而且有的綠燈時間,對於正常人都有些短了。

看到有一些設計還蠻值得借鑑的

  • 有的會在綠燈時會發出“滴滴滴”的提示音或特定的語音;
  • 有的針對聽障人士,可以在過馬路前先按下“請求按鈕”,信號燈纔會變綠;
  • 還有一種挺新奇的,按鈕旁會有一個可旋轉的螺紋圓柱體,綠燈時它會快速旋轉,視障人士通過觸摸就能判斷通行狀態;
  • 另外還有“安全島”設置,是一個高出地面的中間平臺,分段過馬路,輪椅使用者就不用急了,對走得慢的老年人也很友好,這個還比較多見。

我剛過完馬路,眼前的景象就讓人泄氣:盲道突然撞上電動車。

大街上有太多盲道只起裝飾作用了!

還有施工的路段,我轉了一圈,除了圍擋沒發現其他提醒。

其實可以再加一個聽覺提示,還有那種臨時盲道毯或盲道板,與原有盲道無縫銜接,引導至安全的區域。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得先讓盲道發揮它既有的功能。

終於來到了一截爲數不多的坦途,我都有點激動!平常真沒覺得這段路這麼珍貴,但又如此諷刺,竟然只有這麼一截。

走着走着又沒路了。這是個機非混行的路口,殘障人士只能穿梭在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之中,難道又是隻能寄託於車讓和路人的隨機善舉嗎?

從對鄭智化的罵聲中也能看出來,當殘障設施長期缺席於日常生活,是很難換位思考的,大家並非心存惡意,而是無法想象一個自己從未體驗過的世界。

只有殘障設施成爲我們視線中常見的存在,人們才能形成包容的基本默契

就在我抵達公司前的最後一段路,七橫八豎的共享單車又佔據了它們不該佔據的地方。

這對我只是一次小小的不便,但當我回想這一路,每一處障礙都是一道坎啊!代入殘障人士確實很難沒有情緒。

最後,終於到了公司大門口!

門口有很多電動車,物業爲了方便,兩邊直接用防撞桶和圍擋攔住了,僅能通過人,輪椅就得找地方繞行。

這就來到了可以繞行的路,但是坑坑窪窪像被轟炸過,邊上還是個垃圾站。

我原來聽殘障人士說“屈辱感”,覺得這個詞有點重。但此刻能體會到了,爲什麼殘障人士就不能渴求尊嚴呢

唯一有點安慰的是,還好,門口有個坡道。

但這口氣還沒松完,新的麻煩就來了。看看這個閘機口寬度,輪椅鐵定得卡住。

那一刻的感覺,就像你好不容易即將通關遊戲,卻發現又來了一個終極boss在這等着呢!

怪不得從沒見過這種寫字樓有坐輪椅上班的,那些看似現代文明化的建築,從設計之初就沒想到過他們

不過也有值得點讚的,現在國家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給殘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像一些咖啡、奶茶店,大廠的客服職位等,還是有很溫暖的轉變。

家人們,我要上班了!

但還有一個槽點,就是從電梯出來,通往辦公室的那段走廊,要不要這麼暗啊!燈還需要大聲才能亮,我早上開門鑰匙孔都看不見,還得拿手機打手電筒!

對於視障人士,有的不是全盲,而是有限的視力,簡直雪上加霜;對於聽障人士,無法判斷聲音大小,只能通過用力跺腳、拍手來喚醒聲控燈,難免擾人。

唉,今天這一趟,心裏挺不是滋味的。但一時半會又怪不了誰,城市建設、城市管理都是一條漫長的路,現在就是無解的難題。

作爲自己,只能多體諒、幫助一下所見的殘疾人。

總之走了之後,就明白爲什麼見不到他們了,確實是不願意出門啊。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