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50歲獨居阿姨的家,全屋因乾淨而富有,處處透露着高級感

來源: 更新:

現在年輕人總陷在“裝修怪圈”裏——要麼追着網紅款裝得花裏胡哨,結果越住越亂;要麼怕“空着浪費”就拼命堆東西,最後連走路都要繞着走。但北京這位阿姨的家,偏把“留白+填暖”玩明白了,讓我突然懂了:家的高級感從來不是“看起來貴”,是“住起來暖”;家的“富有”也不是買得起奢侈品,是裝得下生活的溫度。

你看她客廳那面大白牆,沒貼壁紙沒掛抽象畫,就立了個同色系原木置物架——上面擺的不是塑料網紅擺件,是常翻的書、旅行帶的小陶俑,還有三張皺巴巴的全家福。

這“留白”留得太妙了!不是空着浪費,是給“有故事的東西”留位置。我媽家也有面大白牆,以前我總催她掛幅“ins風掛畫”,結果她偷偷擺了個老木頭架,放我小學的獎狀、我爸的舊茶缸,現在那面牆成了家裏最“熱鬧”的地方——客人來都要站那看半天,問“這獎狀是你小時候得的?”“這茶缸是你爸當年當工人的?”你說,這比掛幅幾千塊的畫,是不是更戳人心?

再看餐廳那小角落,擠在客廳邊上卻一點不悶:餐桌鋪着帶花邊的老桌布,是阿姨當年結婚的陪嫁;餐邊櫃是老式L型的,上面擺着臺老收音機——我奶奶家也有臺這樣的,小時候我總擰着旋鈕聽戲,現在阿姨還留着,不是當擺設,是偶爾會開着聽新聞。

這種“帶着生活痕跡的擠”,比那種“爲了拍照留空”的大餐廳,安心一百倍!你想啊,桌布上的磨毛邊是洗了幾十次的痕跡,收音機的雜音是歲月的迴響,這些“舊東西”不是破爛,是生活給家蓋的“溫暖印章”。

阿姨的“乾淨”也很不一樣——不是那種“一塵不染的假乾淨”,是“有用的乾淨”:沙發是棕色軟的,不是冷硬的網紅款,坐上去能窩半天;茶几上的茶具不是擺設,是她每天上午泡茉莉花茶用的;小朋友的椅子用餐椅套包着,不是隨便放,是怕髒了不好洗。你看,每一樣東西都“擺得有道理”,每一個空間都“用得舒服”,這種“整齊但不刻意”的乾淨,纔是真的“富有”——富的是對生活的用心,是把日子過成詩的能力。

我們總說“斷舍離”,但斷的是“沒用的”,留的是“有溫度的”。阿姨的置物架上沒有網紅手辦,只有常看的書、旅行帶的小擺件;餐邊櫃上沒有進口零食,只有老收音機、繡着花邊的桌布。這些東西不是“佔地方”,是“填人心”——比如置物架上的全家福,是她和孩子的回憶;老鬧鐘的滴答聲,是她每天規律生活的陪伴;甚至餐桌上的老桌布,都是當年和閨蜜一起挑的。你說,這些“有故事的東西”,比任何網紅裝飾都更能暖人心吧?

還有阿姨的“獨居”狀態——她一個人住,卻一點不孤單,因爲家裏每一樣東西都“在說話”:翻開置物架上的書,是她上週剛讀的;拿起茶几上的茶杯,是她今早剛用過的;摸到餐邊櫃的收音機,是她昨天剛擰過的。這些“正在用的東西”填充了留白,也填充了生活——獨居不是“一個人喫飯”,是“每一口飯都喫得安心”;不是“一個人看電視”,是“每一集劇都看得溫暖”。

現在很多人裝修,裝的是“別人眼裏的家”:客廳要放投影儀,餐廳要裝島臺,結果投影儀半年用一次,島臺堆滿了快遞。而阿姨的家,裝的是“自己的日子”:沙發要軟的,因爲每天要坐;茶几要實木的,因爲要放茶具;餐邊櫃要老的,因爲放着老收音機。這種“爲自己而裝”的家,纔會越住越愛,越看越高級——因爲它不迎合任何潮流,只迎合自己的心跳。

最後問你一句:你家有沒有那種“看起來普通,卻捨不得扔”的老物件?比如媽媽織的圍巾,爸爸的舊工具盒,或者自己小時候的玩具?其實這些纔是“留白”裏最該填的東西!它們不是“雜物”,是“生活的種子”,種在家裏,就能長出滿滿的溫暖。

你看,阿姨的家沒有貴傢俱,沒有網紅風,卻處處透露着高級感——因爲高級感從來不是“錢堆出來的”,是“用心養出來的”。全屋因乾淨而“富有”,富的是生活的溫度,是回憶的重量,是“把日子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的底氣。

你家有沒有這樣“越看越喜歡”的角落?比如陽臺的多肉,是你養了三年的;書房的舊書架,是爸爸當年給你做的;廚房的老鍋鏟,是媽媽用了二十年的。其實這些,就是家最珍貴的“裝修”啊!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