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時評 | 醫療科普“流量病”,該打“健康疫苗”


唐聞佳
國家出手整治醫療“自媒體”了!8月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國家衛健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爲的通知》,就賬號資質認證、醫療科普信息來源、專業醫療科普內容生產發佈等方面進行規範,嚴禁違規變相發佈廣告,嚴處違法違規信息及賬號。
有人說,醫療科普的“自媒體”時代終結了。按照筆者的看法,這隻說對了一半。更全面地來看,當下的醫療科普無序發展的狀況有望得到整治,激濁揚清之後,在這個有着廣泛社會需求的大衆科普領域,將會有一批真正懂醫療、會傳播、有操守的專業人士來擔負起這份嚴肅的社會責任。
近兩年,醫生科普在網絡上盛行,但對醫生的資質認證、傳播內容的及時監管卻有待進一步規範和落實。放眼醫療“自媒體”,專業倫理失範、過度娛樂化現象屢見不鮮,爲博取流量,一些醫務人員甚至在診療環境裏拍起短視頻,患者躺在手術檯上,短視頻已在攝製中。
爲了流量,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一些由醫療“自媒體”引發的公衆健康誤導案例也時有所聞,更有甚者直接危害到羣衆的生命健康權益。比如,有養生“自媒體”鼓吹“餓死癌細胞”等所謂“自然療法”。有乳腺癌患者受其影響,放棄正規醫院建議的化療轉而採用該賬號推薦的“果蔬斷食療法”,數月後,腫瘤擴散……該賬號後被曝光,運營者爲一家營銷公司,靠售賣“抗癌果蔬汁”牟利千萬元。
當攝影設備接連擺進診療場景,如何平衡人文關懷、醫學倫理、科普傳播的關係,這些都是亟待問答的新課題。
梳理醫療“自媒體”亂象的操作模式,大致有一些邏輯可循,比如“僞造權威身份”,介紹欄寫着“中醫世家”“高學歷博士人設”;比如“篡改科學證據”,視頻移花接木,利用公衆檢索能力不足混淆視聽;比如製造對立情緒,採用“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藥廠陰謀論”等話術,破壞醫患互信;比如通過“僞科普”販賣健康焦慮,包括“癌症恐慌”“食物相剋”等,擾亂公衆認知,進而爲產品導流,將健康問題商品化,誘導購買高價保健品或非必要醫療服務。
相信不少上班族都有類似的感受,回家翻翻老爸老媽的手機,飛出來的健康短視頻真是“辣眼睛”,流量不俗,“毒性”不小。整治健康僞科普,真是大快人心,恰在其時。
讓健康科普更科學,不僅僅需要專業人士行動,也需要制度護航。這次國家整治重點可謂清晰且精準。開宗明義就是“資質審覈”,要求醫療科普賬號提交專業背景證明(如醫師執業證),杜絕“假專家”。其次是築牢“內容紅線”,禁止未經認證的診療建議、藥品推廣,嚴打“包治百病”“祕方根治”等話術。第三是強調“責任溯源”,平臺需要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內容審覈機制,對違規賬號封禁、公示。最後就是“聯合監管”,多部門協同,形成全鏈治理。
從長遠看,這無異於爲大衆構建起一道“健康信息防火牆”。在信息過載時代,國家主動承擔起“網絡健康守門人”角色,給醫療“自媒體”行業無序發展的“流量病”注入“健康疫苗”,降低公衆信息甄別成本,減少“自救式搜索”帶來的風險。與此同時,通過清朗網絡生態環境,鼓勵優質醫療內容創作者供給優質科普,助力公衆形成基於證據的健康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