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多國承認巴勒斯坦國:對以口頭施壓應轉化爲具體制裁措施

來源: 更新:

今年7月,法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多國相繼發聲,宣佈將在9月召開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前後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這些國家試圖以此推動以色列調整在加沙的軍事行動。

但需注意的是,即便各國直接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終究也只是外交表態,倘若沒有實質性的配套措施跟進,此類表態恐怕難以扭轉當前加沙地區的人道主義困局。

美歐分歧愈加明顯

自2023年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災難不斷惡化。今年3月初以色列恢復對加沙地帶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並重新對人道主義援助物資運入加沙地帶施加嚴格限制。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機構發佈的報告顯示,約210萬加沙平民被擠壓在無醫無藥、公共服務全面崩潰的狹小區域內,數十萬人陷入災難性糧食危機,加沙地帶正面臨嚴重饑荒風險。

加沙地區的人道主義危機使西方國家面臨來自國內輿論與國際道義的雙重壓力。許多國家的民衆組織了對以色列的抗議活動,呼籲政府採取更有力措施。本月3日,澳大利亞多地舉行大規模遊行活動,數以萬計的民衆參與遊行,呼籲儘快結束加沙地帶的衝突與饑荒。這種輿論壓力會轉化爲政治動力,迫使政府通過外交表態回應民衆對人道主義危機的關切。

此外,國際社會對加沙局勢的關注度持續升溫,以色列和美國對待巴勒斯坦問題的態度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美國對以色列的縱容與支持立場顯著,其多次在聯合國行使否決權,導致巴勒斯坦成爲正式成員國的進程受阻。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由美國主導的阿以關係正常化進程因衝突陷入停滯狀態,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呈現下降態勢。與此同時,部分歐洲國家期望通過承認巴勒斯坦國這一舉措,彰顯自身外交的獨立性,降低在中東政策方面對美國的追隨程度。美歐在巴以問題上的分歧愈加明顯。

在此背景下,西方多國表態計劃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將使得以色列和美國愈發孤立、承受更大壓力。對美國而言,外部壓力或許會迫使美國重新審視其對以色列的全方位支持,重新評估其對以政策與中東地區政策之間的平衡關係。

對於以色列來說,西方多國的表態勢必會影響以色列與這些國家的外交關係,甚至可能導致雙方經濟和軍事合作出現調整,一些歐洲國家已開始考慮對以色列實施部分制裁。歐盟長期以來都是以色列最大的貿易伙伴,雙方在諸多領域有着緊密的合作。若制裁落地,以色列的出口產業將受到很大影響。

口頭施壓作用有限

然而,除了道義方面的壓力外,這幾個國家的表態對美以的壓力很難產生實際作用。一方面,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影響力依然佔主導,並與以色列深度綁定。美國每年對以軍事援助規模達上百億美元,這種實質性支持遠非外交表態所能撼動。另一方面,以色列在處理地區事務時,更傾向於將自身的絕對安全作爲評估未來軍事和政治戰略決策的依據。除非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轉化爲具體的制裁措施,否則這種口頭上的“有限施壓”通常難以改變以色列的政策走向。這些以承認巴勒斯坦國對以色列進行威脅的國家,既未拿出針對性的經濟制裁方案,也未在軍事層面形成對以直接制衡,只能處於既要彰顯道義、又要維繫利益的矛盾拉扯中。

對於巴勒斯坦而言,國際社會的支持雖帶來了鼓舞,但實際援助頗爲有限,而且間接加劇了巴勒斯坦內部的分化。自2007年哈馬斯控制加沙以來,巴勒斯坦形成了“一個國家,兩個政府,土地分治”的複雜格局。對法塔赫來說,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的承認有助於鞏固其在巴勒斯坦政治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這爲法塔赫重返加沙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法塔赫在巴勒斯坦內部的支持率持續下滑,民衆對該組織的信任度也不斷降低。

對哈馬斯來說,國際社會的承認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的支持可能會提升哈馬斯對抗以色列的合法性,併爲其在加沙地帶提供暫時的喘息空間。但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在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同時,也對哈馬斯提出了多項條件,包括要求其解除武裝、退出加沙治理等。這讓哈馬斯陷入兩難困境:若選擇放下武器投身政治進程,意味着要改變長期以來的鬥爭模式,影響自身在巴勒斯坦民衆心中的合法性;若堅持以武裝抵抗姿態存續,則難免陷入國際社會的孤立境地。無論哈馬斯最終傾向於哪條路,其生存根基與發展空間都將遭到很大沖擊。因此,哈馬斯大概率會選擇以拖延戰術爭取緩衝時間,試圖在僵局中探尋更優解,或是爲自身轉型尋找突破口。整體而言,儘管西方的承認行爲給巴勒斯坦建國之路提供了外部支持,但並未能解決其內部治理分裂的根本問題。

從短期來看,西方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可能會對加沙局勢產生一定的緩和作用。這一表態向美以施加了壓力,可能會促使以色列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軍事行動的烈度,爲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救援提供更多的空間。

多國的承認行動爲加沙衝突的解決注入了新變量,但這一變量能否突破“衝突—外部干預—再衝突”的循環困境,還要看國際社會能否進一步推動具體執行機制落地,促使雙方重返“兩國方案”軌道,並正視巴以雙方的核心訴求,通過平等公正的談判以實現爭端得到根本性解決。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智庫研究員)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