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短板迫使歐盟接受美國“黑手黨式的勒索”


當地時間7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英國蘇格蘭南艾爾郡的特恩貝里高爾夫球場共同宣佈,美國與歐盟已就一項關稅協議達成共識。協議包括歐盟接受15%的統一關稅稅率,承諾向美國增加6000億美元投資,採購美國軍事裝備,並在未來數年購買價值高達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這一消息一經發布,迅速引發了歐洲輿論的譁然與政界的強烈反彈。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直言該協議“不符合歐洲根本利益”。歐盟委員會前貿易總司司長德馬迪更將協議比作“黑手黨式的勒索”,稱其將在歐盟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層面造成“災難性後果”。法國IESEG商學院經濟研究主任多爾形容協議是“歐盟對美國的投降”。
顯然,市場因協議達成所獲得的短暫穩定,遠不足以抵消其背後深層次的不對等實質。歐盟作爲國際社會中舉足輕重的經濟體,既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也是美國的最大經貿夥伴之一,雙邊年貿易額超過1.5萬億歐元,理應在談判中擁有強有力的籌碼。更何況,歐盟相較此前與美國達成類似協議的日本,在對美貿易互補性和軍事依賴度上均較低,卻最終接受了近乎同等級的待遇,自然令歐洲各方難以接受。
然而,歐盟在貿易談判中被美國“碾壓”,根源出在自身存在的幾重結構性短板上:
第一,競爭力下滑。長期的經濟疲軟與產業結構調整不力,使歐盟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步履維艱。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後,俄羅斯廉價能源的斷供進一步削弱了歐盟的工業基礎與成本優勢,歐美之間的差距迅速拉大。美國趁勢“收割”,歐盟失去了可以抗衡的底氣。
第二,內部裂痕嚴重。成員國在對美政策上各有盤算,難以形成統一立場。法國等傳統核心國家強調戰略自主,主張強硬回應;北歐國家則偏向維護市場機制與多邊框架,希望避免與美正面衝突;東歐國家出於安全與能源依賴,對美國態度普遍友好,傾向接受現實妥協。在協議簽署後,意大利總理梅洛尼立即表示歡迎,認爲協議有助於避免西方內部更大範圍的裂痕;德國總理默茨則表示德國車企每年或因此損失數十億美元;法國總理貝魯更是直言不諱,稱這是“歐洲決定屈服的黑暗時刻”。在如此分歧之下,歐盟難以在談判桌上構築足夠的合力。
第三,戰略猶豫錯失先機。早在今年4月,美國提出徵收懲罰性關稅之際,歐盟本有機會通過與中國協調立場、形成合力來制衡美國壓力。然而,歐盟高層始終猶豫不決,既以強硬語言威懾美國,又期待與美達成“零關稅”互惠協議;一方面希望中國施壓美國,另一方面卻在外交表態與技術制裁方面對華釋放不友好信號。戰略模糊與傲慢交織,最終錯失了對沖風險的最佳窗口。
以上這些短板,使得歐盟在談判中幾乎被“精準打擊”,其深遠影響,遠不止於眼前的經濟賬本。關稅協議或將誘導部分產業鏈流向美國,進一步削弱歐盟的製造能力;對美軍購支出的大幅增加,勢必加重歐洲防務一體化建設的困難,反而深化對美國的戰略依賴,削弱歐洲戰略自主的現實支點。
在能源方面,此舉更可能對歐盟綠色轉型戰略造成實質性衝擊。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進口,不僅顯著提高了歐盟的能源成本,更將間接推動美國擴大頁岩氣開採,對全球生態與碳排放治理造成負面外溢效應。歐盟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道義地位與技術領導力也將因此受到侵蝕。
當然,當前的協議尚屬框架性安排,其最終落地仍存不確定性。譬如具體產品是否全適用15%稅率,像鋼鐵、鋁、航空器、高端製造等領域是否存在豁免機制、關稅配額安排等,均需進一步談判敲定。而以特朗普的反覆無常,協議的持續性也難以預料,歐盟仍有一定的戰略迴旋空間。
與此同時,跨大西洋之間多年來建立起的分工協調機制,雖遭衝擊,卻未全然失效。部分行業與技術層面的互動平臺依然運行,具備一定穩定性與抗衝擊能力,可爲歐盟在應對特朗普政策反覆中提供技術性緩衝。
更重要的是,此次“低頭”或許也將成爲歐盟深刻反思戰略定位、倒逼內部變革的觸發點。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根源,是美國相對優勢減弱與國際格局演變的焦慮反應,全球力量對比的結構性變化已經無法逆轉,歐盟若不能儘快釐清自身在未來格局中的定位,只能在夾縫中承壓求生。
中國面對同樣壓力所展現出的戰略定力與產業底氣,爲歐盟提供了鏡鑑。未來歐盟唯有推進經濟模式轉型,增強工業基礎投入,發展新興產業、擴大內部市場,同時在對外戰略上擺脫幻想與依賴,纔有可能重塑自主而穩定的發展路徑。
此戰歐盟雖退,卻未必註定失敗。但若不抓住此次契機加強內部整合、明確戰略方向,那麼未來在面對美國強壓或全球競爭時,歐盟恐將再難組織起有效反擊。
(作者繫上海政法學院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