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打輔助”,更能重塑科學底座,AI將重新定義藥物研發

來源: 更新:

提起藥物研發,高投入、長週期、低成功率的情況是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個個“堵點”和“痛點”,有什麼辦法能打破這一現狀?在28日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分論壇——“人工智能醫藥研發新模式與新機遇生態論壇”上,來自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臨牀機構、企業等衆多專家學者將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以AI驅動的藥物研發技術能否突破瓶頸,實現更快速、更直接有效的產業轉化?與會嘉賓進行了深入討論。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與美國工程院院士孫勇奎從戰略高度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藥物研發領域的發展前景。他們指出,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深度重塑藥物研發流程,有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制藥高投入、長週期、低成功率的現狀。作爲BT(生物技術)與IT(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重要交叉領域,AI製藥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關鍵窗口期。

其他嘉賓分別從產業應用、一線臨牀和智能體構建等角度,深入剖析AI時代製藥模式的變革邏輯,並展望未來融合發展的廣闊空間。隨後的圓桌討論環節則以“AI定義醫藥研發未來”爲主題,與會專家圍繞AI製藥的高價值落地場景展開深入交流,探討AI如何突破現有技術瓶頸,推動藥物研發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系統的方向演進。

專家們達成共識,未來AI不僅將成爲輔助工具,更將與人類科學家的專業判斷互爲支撐,形成數據驅動與知識推理深度融合的“智能科學底座”,爲藥物新靶標發現、藥物創制和臨牀研究注入新動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論壇首次公開發布與現場演示虛擬疾病生物學家系統“元生”(OriGene)。據介紹,“元生”由臨港國家實驗室聯合多家機構共同研發,是全球首個聚焦靶標發現與臨牀轉化價值評估的多智能體系統,旨在模擬專業疾病生物學家的思維邏輯與研究路徑,標誌着藥物新靶標發現領域邁入科學智能體驅動的新階段,併成爲AI賦能生物醫藥研發範式革新的重要里程碑。

臨港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系統核心開發者鄭雙佳在會上詳細介紹了“元生”的研發背景、技術架構與核心能力,並通過乾溼結合真實案例演示系統如何拆解複雜靶標相關問題、調用多源工具、完成假說生成並助力真實世界靶標發現。

據悉,“元生”平臺現已開放試用申請,並同步部署至“書生”科學發現平臺Intern-Discovery與玻爾科研空間站,誠邀全球科研機構、企業及科研工作者體驗,共同打造科學智能創新生態。

臨港國家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以“元生”爲核心牽引,加快推進關鍵技術攻關與開放協同平臺建設,持續推動AI在靶標發現、藥物篩選、臨牀轉化等關鍵環節的深度融合,構建面向全球的AI製藥創新生態,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醫藥產業高地。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