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社保服務如何實現“精準滴灌”

來源: 更新: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徵,其中首要特徵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鉅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如何立足國情實際,走好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本報今刊發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相關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數字時代的社保治理與服務

■ 汪偉 吳夢萱

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數字時代。數字技術在提升社保治理效能的同時,也使社保制度在適應新就業形態、彌合數字鴻溝、保障數據與社保基金安全等方面面臨挑戰。在此背景下,如何以數字化改革提升社保治理效能,不僅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的必然選擇,更是夯實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之基的重大課題。

數字化賦能社保治理與服務

一是數字技術以數據分析爲支撐,提升了社保決策的科學性。通過對人力資源、參保繳費等海量數據的動態研判,決策部門能夠精準把握經濟運行與就業市場態勢。例如,在失業保險擴崗補助、穩崗返還等具體實踐中,正是基於對相關羣體的精準畫像與數據追蹤,才得以實現政策資源的“精準滴灌”,確保了社保政策在超大人口規模下的科學落地與高效運行。

二是數字技術以風險防控爲重點,築牢了社保基金的安全防線。我國着力推動監管模式從傳統的人工覈查向現代化的智慧監管轉型,構建覆蓋事前預警、事中監控、事後追溯的全鏈條、立體化風險防控體系。這一體系的構建不僅依賴於技術手段的創新應用,更強調通過健全內控機制、明確權責清單並打通跨部門數據壁壘,實現技術監督與制度規範的深度融合,最終形成從經辦授權到基金運行的全方位、穿透式監管。

三是數字技術以流程再造爲核心,提高了社保經辦的管理效能。近年來,我國加快優化社會保障服務流程,完善“高效辦成一件事”工作機制,持續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改革,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並構建起能夠應對海量業務需求的經辦新範式。

四是數字技術以服務創新爲導向,拓展了便民惠民的應用場景。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電子社保卡覆蓋10.97億人,覆蓋77.9%人口。同時,全國人社政務服務平臺等線上服務渠道日趨完善,社保業務的辦理模式突破地域束縛,實現了從“線下跑”到“網上辦”“掌上辦”的轉變。“一卡通”應用還推動了社保服務的跨界融合,其服務從傳統的社保、就業、醫療領域,延伸至交通出行、文化旅遊等日常生活場景。

數字化帶來的四個嚴峻挑戰

第一,傳統社保制度難以惠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出以平臺爲依託的新就業形態,形成了以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爲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此類羣體往往大規模地遊離於以傳統勞動關係爲基礎的制度框架之外。

第二,數字經濟發展衝擊傳統社保體系。在籌資端,人工智能對傳統就業的替代效應可能導致繳費羣體規模收縮;平臺經濟的“去僱主化”特徵,加劇了稅源流失並侵蝕了社保繳費基礎;而零工經濟的崛起使得向靈活就業羣體籌集社保資金更加困難,籌資壓力進一步加大。在管理端,數字經濟下的就業形態導致勞動關係日益模糊化、就業碎片化,使得現行社保制度的管理模式受到衝擊。

第三,數字化應用帶來社保信息安全隱患。數字社保體系的建設實質上是將覆蓋全民的核心敏感信息進行數據化整合,並形成一個國家級的超大規模數據庫。在此過程中,其潛在的安全風險被同步放大:包括外部攻擊的系統性風險,黑客攻擊、數據泄露等威脅增加;內部濫用的合規性風險,部分機構可能會越界採集或濫用數據;針對弱勢羣體的社會性風險,數字“弱勢羣體”則因信息甄別能力較弱,更可能淪爲網絡犯罪的對象。

第四,數字鴻溝引發社保服務不平等問題。一是技術獲取的不平等。據今年7月發佈的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仍有近3億的非網民,以農村老年人爲主。他們因設備或技能匱乏,難以順利體驗數字化社保服務。二是服務設計的不包容。目前一些數字化社保服務的設計未能充分考慮殘疾人等特殊羣體的需求,缺乏必要的無障礙功能。

以數字化改革提升社保治理效能

完善公平可持續的社保制度。在治理模式上,探索更加靈活、包容的參保繳費機制。創新以平臺爲載體的社會保險徵繳模式,從而打造政府、平臺、個人三方責任共擔、風險共御的新格局。在保障內容上,應努力實現從基礎保障到賦能發展的躍升。推出適應新業態特點的專屬保險產品。也要引導企業加大對新業態勞動者職業發展的投入,將職業安全、技能提升培訓納入保障範疇。

健全社保經辦風險防控體系。在社保信息化過程中,應持續健全政策、經辦、信息、監督“四位一體”的風險防控體系。一是構建協同聯動的數字生態,健全內控評價指標體系,對社保基金要情進行量化考覈。二是建立貫穿全程的數字屏障,通過智能預警與剛性管控,實現對高風險業務的自動篩查與精準鎖定。三是夯實業務協同的數字基座,健全數據稽覈聯動機制,實現各部門數據共享。四是織密信息安全的防護網,強化技術防護與全員保密意識,確保數據全生命週期的絕對安全。

提高社保體系的信息化建設。一方面,推動信息平臺互聯互通。通過設立國家級“數智社保改革示範區”,加快建成全國統一的智慧社保平臺,全面支持社保關係在全國範圍內的轉移接續。另一方面,強化智能技術應用。依託智能中樞與大數據分析,提升數據畫像與智能分析能力,構建具備動態監測、智能分析和輔助決策功能的智慧服務體系,將服務模式由被動響應轉爲主動預判,實現政策與人的精準匹配。

增強社保服務的數字包容性。應推動形成兼顧技術效率與人文溫度的數字包容性服務,打造技術無障礙、服務無死角的數字社保新格局。以提升全民數字素養爲核心抓手,面向數字“弱勢羣體”重點開展技能普及教育,創新社區養老、智慧健康養老等模式,提高社保服務的智能化與便捷化。堅持傳統線下服務渠道與智能化創新並行,依託基層社區力量提供必要的人工輔助,全面實現社保服務的公平普及。

(作者分別爲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