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好“爲青年鋪路搭橋”這件大事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徵,其中首要特徵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鉅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如何立足國情實際,走好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本報今刊發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相關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優化青年就業創業渠道
■ 解咪
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社會之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爲青年鋪路搭橋,提供更大發展空間,支持青年在創新創業的奮鬥人生中出彩圓夢。這充分彰顯黨中央對青年羣體就業創業的高度重視與戰略考量。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多措並舉優化青年就業創業渠道,着力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防變量,加力構建青年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激發青年就業創業的熱情與信心。
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多領域拓寬青年就業創業崗位
產業是經濟之本,也是吸納就業和促進創業的關鍵載體。提升產業的就業創業帶動能力,需着眼於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統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從而拓展就業空間,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一是深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穩定青年就業基本盤並培育新增長極。面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影響,傳統產業作爲解決青年就業的主戰場,其改造升級至關重要。應依託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旨在提升產業能級、優化生產效率,進而創造更具引領性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爲傳統產業就業注入新動能。
二是拓展城鄉基層和公共領域就業空間,引導青年投身國家建設與民生服務。民生服務與公共部門是吸納青年就業、拓展發展門路的重要方向。在基層擴崗方面,各地區應立足區域發展定位,通過官方就業服務平臺動態發佈社會保障、公共醫療、社區養老等領域的基層崗位信息,提升基層就業崗位供給的可及性與吸引力,確保青年“引得來、幹得好、留得住”。同時,統籌推進“三支一扶”計劃、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並加大向東北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傾斜力度。在公共領域擴崗方面,公共部門應帶頭履行社會責任,充分挖掘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崗位資源,擴大招錄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羣體的規模。
三是培育新業態新模式,釋放青年創新潛能與就業創業新動能。在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和平臺經濟加速發展的背景下,新業態、新職業不斷湧現,爲青年羣體提供更靈活、多樣的發展路徑。新業態更契合青年對個性化、自主化職業選擇的偏好,依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催生大量新崗位和就業形態,尤其在服務業領域顯著拓展青年就業渠道,有效激發青年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成爲青年融入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點。
破解結構性矛盾,多路徑提升青年就業創業能力
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是提升青年就業創業質量的關鍵,需精準施策以實現人崗匹配。要科學研判人力資源發展趨勢,統籌抓好高校教育、職業培訓和就業創業指導,着力培養適應技術變革與產業升級的高技能、複合型、應用型青年人才隊伍。
一是健全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強化青年職業技能水平,實現從“低契合”向“高匹配”的轉變。重視供給端培訓內容與生產端企業需求的有效精準對接,杜絕出現技能培養與崗位需求脫節的情況。同時,根據技能人才市場的供需動態及青年個體能力基礎的差異化特徵,靈活調整培訓內容,並建立健全與技能型社會相適應的終身職業培訓體系,使職業技能培訓貫穿青年從學習到工作的全過程。
二是推動高質量產教深度融合,鼓勵校企協同育人,提供高質量實踐機會。需從政府、企業和高校三方協同出發,深入挖掘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需求,推動形成共建共享、協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其中,政府作爲引導者,應做好頂層設計,發揮政策制定與資源配置職能;企業作爲實踐經驗和市場資源提供者,應積極提供高質量見習崗位;高校作爲青年培養主陣地,應主動對接產業發展方向,優化培養體系,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三是加強思想引領與觀念塑造,引導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必須準確把握青年價值觀引導的着力點,將就業教育和觀念引導作爲“三全育人”的重要內容,引導其樹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正確就業觀、職業觀和成才觀。通過積極的政策宣傳、典型示範和生涯規劃指導,幫助青年將個人志向與社會發展需求有效對接。在服務國家戰略、投身鄉村振興、參與創新創業的實踐中,實現個人抱負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多維度完善青年就業創業支持體系
以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爲動力,持續推動就業質量的穩步提升與就業規模的合理增長,切實爲青年羣體創造更具確定性、更富保障性的就業創業環境。
一是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與健全創業帶動就業機制,全面優化青年創業生態。一方面,打造覆蓋全民、功能完備、精準幫扶、數字賦能的現代化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就業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健全創業支持機制,強化政策扶持與服務供給,提升創業服務的精細化和實效性,着力構建“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創業孵化、創業活動”四創聯動的支持體系,以放大創業帶動青年就業的倍增效應。此外,持續推進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堅決破除制約勞動力合理流動的制度障礙,努力打造公開、公平、透明的就業空間。
二是加強靈活就業等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障支持,切實維護青年就業合法權益。當前,我國靈活就業羣體突破兩億人,新就業形態正逐步成爲就業市場的重要支撐。鑑於新就業形態工作模式的高度靈活性和自主性,需明確“跨平臺、多僱主”環境下僱員與企業的權利義務關係,並及時將新業態青年勞動者納入勞動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範圍。同時,可積極探索按單繳費、多平臺參保等模式,補齊制度短板,切實保障青年的合法權益。
(作者分別爲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