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更多“1到10”轉化,長三角科研院所聯盟新招頻出

來源: 更新:

長三角科研院所聯盟“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從共識走向行動邁出了關鍵一步。在7月25日舉行的長三角科研院所聯盟成員大會暨 2025 年度工作會議上,聯盟聚焦未來產業與重點產業,推出多個舉措,攜手開展聯合攻關,解決高質量發展的技術需求。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突出的區域之一。長三角科研院所聯盟成立於2022年8月,在國家科技部與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政府部門指導下,由上海科學院、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安徽省科學技術研究院共同發起。

上海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孫真榮擔任聯盟第二任理事長。他表示,聯盟今後要在三個方向上發力。

一是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一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智能科技、生物醫藥與未來健康、科學儀器與高端裝備、新材料與先進製造、新能源等未來產業與重點產業,以科技創新錘鍊塑造發展的新能動新優勢;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先行先試因地制宜的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共享信息、共建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創新活力。

二是高水平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聚焦長三角重點產業,通過共同開展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共建研發服務平臺等方式,實現技術快速突破和市場快速應用,推動長三角實現更多“1到10”的轉化。

三是加強組織協同,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方式,匯聚聯盟成員單位等各方力量,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機構的合作研究,進一步提高科研效率、提升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

在大會上,上海市軟件信息應用技術研發轉化專家服務基地(國家級)正式啓動。該基地由聯盟數字經濟專委會成員單位、上海科學院成員單位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牽頭建設,入選第十一批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基地錨定“長三角技術協同樞紐、全國產業賦能平臺”定位,聚焦科學儀器儀表、區塊鏈、數據可信計算、人工智能、網絡安全、量子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構建全鏈條技術服務體系。

會議發佈了面向智能電網應用的高壓碳化硅功率器件技術,該技術由浙江大學與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聯合研製,基於這款10kV等級SiC MOSFET芯片的萬伏級超高壓大功率模塊,可以應用於電力系統直流斷路器、固態變壓器等裝置,具備顯著的工程牽引力與示範弓領效應,是我國實現高端電力電子“彎道超車”的關鍵技術突破口。

會上還正式啓動了長三角“人工智能+”數據創新應用聯合實驗室。該實驗室是由上海軟件中心和南京安訊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牽頭建設的技術創新載體,聯合研發“可信大模型”等創新產品與解決方案,並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文旅、政務、通信與互聯網等垂直行業的數字化應用落地。

此外,聯盟實驗動物與生物技術專委會成員單位、上海科學院成員單位上海實驗動物研究中心發佈了長三角比較醫學與實驗動物資源信息網站,邀請更多科研機構加入長三角模式動物共享資源庫,攜手共建模式動物創新生態。

會上還發布了長三角科研院所聯盟形象標識。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